閑話饑餓感
說到饑餓感,筆者想起來魯迅前輩多篇著作中闡述了“饑餓意識”,當(dāng)然他老人家說的“饑餓意識”包括著“精神饑餓”,忘記了他在那一篇文章中說人在饑餓的時候,鼻子特別的靈敏。饑餓意識大概是人類生理本能最原始的一種基本求生欲望,就像植物的生命離不開適宜的溫度、陽光和水。
人為什么會懶惰呢?定然是他缺少“饑餓感”,衣食無憂之人容易“肚腹飽脹、消化不良”,他何苦去自尋“饑餓感”呢?螞蟻為什么能搬動重自己身體幾十倍的食物呢?它的壯舉就是在饑餓感的驅(qū)使下完成的,看來饑餓感就像生活中的危機感,是人生迫于生存而去奮斗的一種動力。
筆者還是喜歡高爾基前輩的名言:“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行筆至此,想到《名賢集》有幾句話說的好:“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讀著至理名言眼前浮現(xiàn)出了宋代豪放詞祖范仲淹前輩,這位宋代的文學(xué)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從小家境就特別的艱難,兩歲失父,家貧無依,母親改嫁了長山朱氏。他懂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揮淚辭別母親去南都學(xué)舍求學(xué),進入學(xué)堂不分晝夜發(fā)憤讀書,五年沒有脫衣睡過懶覺。因為家貧帶到學(xué)堂的米根本不夠他吃飽飯,只能天天煮一碗稠一點的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剩下的兩塊餓到太陽落山了還舍不得吃,因為他晚上熬夜讀書還要以它充饑,饑餓常使他發(fā)昏疲憊,但他用冷水洗臉后繼續(xù)苦讀。一同窗學(xué)友,家境殷實,一日,家里捎話讓他回去,在臨行前他把帶到學(xué)堂吃的肉菜都送給了范前輩。過了幾天同窗學(xué)友探親回來,看到他送的肉菜范前輩根本動也沒動,早發(fā)霉變質(zhì)了,就問到:“家父知道你過的清貧,讓我把肉菜送給你,你為什么不吃呢?”范前輩回答道:“不是我不懷感激之情,是我吃粥久了感覺心安口順,如果享受了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后的日子怎能靜心吃下這些粥呢?”筆者感悟范前輩拒受饋贈的原因,是他深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害怕自己染上了奢侈的不良習(xí)慣。所以他一生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饑餓感”。
時下,年輕家長們一提到教育孩子就大倒苦水,訴說著現(xiàn)代孩子教育的困難。其實家長就是立在孩子面前的一面鏡子,孩子厭學(xué)、貪玩、虛榮等不良習(xí)慣,還是習(xí)染了家長的不良嗜好。在一個家庭中必須存在著一種“饑餓感”,衣食無憂的家長就難以培養(yǎng)出勤奮學(xué)習(xí)的子女!梆囸I感”在家庭中并不是吃不飽肚子,而是家庭中每一個成員,具有一種積極向上進取的好家風(fēng)。家庭中的“饑餓感”還能滋生出勤儉持家來,勤,是具有勤學(xué)、勤勞、勤奮的辛勤觀;儉,是具有生活勤儉節(jié)約的樸素觀;持,是家庭成員具有溫和、善良、恭敬的美德觀;家,是要具有歡笑聲、讀書聲、琴聲和淡泊的幸福觀。世上沒有天生好逸惡勞之人,但是和家教中的嬌生慣養(yǎng)是息息相關(guān)的。
因為偉大的饑餓感周恩來前輩在12歲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因為偉大的饑餓感李白前輩才會有“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狼閴阎荆灰驗閭ゴ蟮酿囸I感王之渙前輩才具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進取心;因為偉大的饑餓感文天祥前輩才具有了“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的浩然正氣;因為偉大的饑餓感岳飛前輩才具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精忠報國……
黃河母親就是為了具有饑餓感的炎黃子孫們,才在中華大地上大大地走了一個幾字。遙望大中華古道上的圣賢之人,哪一個不是在饑餓感的引領(lǐng)下激情地進發(fā)。饑餓感定然是點燃夢想的火種,饑餓感會噴發(fā)出奮發(fā)圖強臥薪嘗膽的戰(zhàn)斗力?磥眇囸I感是一個人才華橫溢的源泉,也是一個人實現(xiàn)夢想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