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需要全體踐行
在鋪天蓋地的以“構(gòu)建美好社會”為目標的道德宣傳之下,社會似乎也迎來了鋪天蓋地的道德覺醒。然而,在激情四射的口號背后,眾人要求別人讓座而自己卻不挪動屁股的事情絕對不是特例。這樣的事情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多次上演,既讓人啼笑皆非,也讓人反思。這也證明,道德并沒有真正走到每個人的心里去。道德的踐行者,不應(yīng)是某一個人,而應(yīng)是我們每一個人。
道德對于那些在公交車上“義憤填膺”卻不愿將自己的座位讓出來的人來說,更像是一種美麗的偽裝。在這種義正詞嚴的偽裝下,人們的群情激憤掩飾了不愿讓座的心虛。他們把這一任務(wù)式的行為推脫給年輕人,道德也就由此演變成寄希望于他人的“革命”。洛克說過:“如果個人不控制意義,或者說意義在個人的經(jīng)驗之外,暴政就會在附近徘徊。”也許正是因為有了美麗的偽裝,不義才能挑起人們的憤慨,卻沒有讓人們嚴格地要求自己。
人們踐行道德的扭曲,本質(zhì)上是社會對道德的理解有誤。暑假時,中央電視臺策劃過一個“暑運”紀錄片,旨在提高人們暑期出行的警惕性。節(jié)目里,一個在案發(fā)現(xiàn)場觀望近20分鐘,然后旁若無人地拿起地上別人落下的包的中年婦女,面對警察的教育,理直氣壯地辯解:“我是看那個包沒有人拿才拿走的……”說到底,這是將兩種不道德的行為放在一桿秤上衡量。中年婦女的邏輯是,偷走有人認領(lǐng)的包比偷走無人認領(lǐng)的包更缺德,所以自己的行為并不是很惡劣。
這就是很多人對道德的理解方式。正如公交車上的那一幕,年輕人不讓座,比其他人不讓座更可恥,因此其他人似乎也有了不讓座的理由,可以挺直腰桿,把座位坐得穩(wěn)穩(wěn)當當,然后繼續(xù)噴他們的唾沫星子。
然而,道德本身并沒有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之分,更沒有“不道德”與“更不道德”之分。一個無法以身作則的人,是沒有資格談?wù)摳呱械摹I鐣钚枰氖侨巳藬[正道德的觀念,不逃避,不推脫,腳踏實地地踐行道德。
周濂在書中寫道:“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這個人自己醒來。”如果每個人都守著一種“別人應(yīng)比自己先讓座”的意識,沉浸在一片社會正義感滿溢胸間的幻想中,那么我們就制造了自己已經(jīng)覺醒的假象。藏身于一種大眾一起“裝睡”的集體意識中,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冷漠的作壁上觀。
道德不是責任田,每個人分得一點,然后埋頭經(jīng)營屬于自己的那一小部分。我們應(yīng)該擺脫“裝睡”的狀態(tài),用實際行動完成個體的道德覺醒,用一顆單純的心踐行一種不空泛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