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
1.各地高考改革方案拿英語開刀
英語是我國學校普遍開設且學程最長的科目之一,保守估計全中國有兩億學生在和英語“死磕”。長期以來,這門外語被很多人看作考場和職場的“敲門磚”。
然而,在近期各地密集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人們卻嗅到了一絲英語教育風向標的異動。
近日,北京、江蘇、上海、山東傳來消息:江蘇高考英語不再計入高考成績,山東英語將取消聽力測試,而2019年北京高考的語文分值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語則由150分減為100分。
雖然程度不一樣,但各地高考拿英語作為改革破題之處,已是不爭的事實。一時間,高考英語改革方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有人認為,淡化英語會讓國人回到“閉關鎖國”,難與西方人交流的境地;有人認為,英語降分,語文加分,會減輕學生負擔,并迎來漢語的強勢回歸。
2.敢于嘗試才有突破
17世紀初,有位法國畫家曾多次畫番茄,面對番茄這一美麗可愛而“有毒”的漿果,實在抵擋不住誘惑,于是產(chǎn)生了嘗一嘗它是什么味道的念頭。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覺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后,他躺到床上等著死神降臨。一天過去了,他還躺在床上,瞪著眼睛對著天花板發(fā)愣。怎么?他吃了像毒蘑一樣鮮紅的番茄居然沒死!他咂巴咂巴嘴,回想起番茄那味道好極了的感覺,滿面春風地把“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告訴了朋友們。不久,番茄無毒,并且美味可口的新聞震動了西方,并迅速傳遍了整個世界。
美國心理學家巴曼托說:“要勇于嘗試,敢于嘗試才有突破。”是啊,如果囿于傳統(tǒng),沒有人“敢為天下先”,或許螃蟹與番茄今天仍被世人視為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