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旋律
緩緩如潺水的樂聲從琴鍵上自然地流出來,穿梭在空中,由跳動的音符組成波浪的音樂線劃過湛藍(lán)的天際,帶來那些震撼人心的風(fēng)塵往事。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他也曾熱衷于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fù)。但當(dāng)他了解到官場的黑暗后,他依然還是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他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nóng)田,不問世事。淡泊名利,他更愿意守住內(nèi)心的一片清明,不被世俗所沾染。流動的樂聲還是悠遠(yuǎn)而舒坦。
面對著物是人非,面對著斷香殘酒,面對著綠肥紅瘦,沒有同道,沒有相知,只有一杯濁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幾許?蚱蜢舟也無能為力。既然載不動,那就和著孤獨化作咸咸的淚,滴在對趙明誠的追憶里,滴在對國仇家和的綿綿思緒里,那個“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李清照。律動似乎也在為她嘆息,纏綿而憂傷。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時光漫漫,大浪淘沙,京口北固亭上依然回響著辛棄疾氣壯山河的聲音。這位“胸懷萬里神州,肩負(fù)千秋大業(yè)”的詞人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記憶。樂音也應(yīng)和著,透出戰(zhàn)場的驚心動魄。
一曲紅樓,萬聲嘆息。曹雪芹看盡滄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卻又銳利的筆尖在這紅樓集積所有情思,感嘆了黑暗與覺醒,道盡了那個世界的種種流連……紅樓一夢,寫盡了大觀園的繁盛,寫盡了豆蔻年華的熱烈,亦寫盡了這所有盛大繁華掩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劇。樂的溪流流盡了塵世繁華。
張愛玲,塵世有多么的繁華熱鬧,她隨手輕輕一揭,卻讓我們看到那繁花似錦的幕后蒼涼的人生淡漠。她是一個善于將藝術(shù)生活化,生活藝術(shù)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的人;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dá)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都我行我素、獨標(biāo)孤高。潺潺的樂線也寫她飛蛾撲火的半悲半喜。
歷史的河流隨著旋律流淌,展現(xiàn)給人們輝煌而悲傷的人事,耳畔是縈繞不絕的悠揚的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