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歸屬作文1000字
你是否曾望到這樣的一幅畫面?
人來人往的商場中,有一群孩子在其中的某一角落,捧著書,入神地閱讀。稚嫩的童聲在一片嘈雜中顯得格外悅耳、動聽。過往的行人每每瞥到這個角落,總會不約而同地讓目光駐足,停頓幾秒,然后,露出會心的微笑。
這是位于上海某一百貨商店的兒童共享書街。
近年來“共享”這個詞似乎慢慢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人們在“共”中,從孤立的個體走向群體,在“享”中尋覓那份不期而遇的快樂與欣喜。近而,“共享”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所接納;這樣一個新詞,讓許多人找到自己之于社會的歸屬感。
可我認為,“共享”并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而是一種回歸。
如今的快節(jié)奏生活,迫使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封閉在所謂的“小世界”中。固定的生活,固定的交友圈,讓人們越發(fā)淡漠了與周圍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
記得外婆曾與我說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大多數人“蝸居”在占地面積小,活動空間小,但人情味卻濃的上海老式石庫門建筑里。由于生活居住空間的限制,人們不得不把廚房(俗稱灶頭間)、衛(wèi)生間(俗稱馬桶間)從私有變成了幾家人共用。于是這樣的情景常常可見。
“王阿姨,阿拉醋么了,好借(假)一點伐?”“好額,好額。臺子上有碗陽春面,儂孫囡伐是今朝過生日嘛?送給她。”每日黃昏時分,灶頭間鍋碗瓢盆的撞擊聲,菜入鍋的“呲拉”聲,鄰里間輕松的談笑聲,在這不大的空間里交雜。
“有事找鄰居,沒事找鄰居。”這是外婆那一代人所記憶和懷念的生活。他們在那狹窄的弄堂里所認識的人,感受的情,讓他們尋到了自己于這座城的歸屬感。那小小的灶頭間,成為城市接納他們的呼吸口。他們那一代人,骨子里便融入了上海“好客,自來熟,海納百川”的特點,所以,不論走到哪兒,便都是“天涯若比鄰”。
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從共享到獨享,是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從獨享再回歸到共享,是人類自身對于人際交往與社會歸屬的需求。而這樣的一次回歸,在我眼中,是人們思想上的覺醒與向致美人性的一次靠近。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每個人都是一顆孤單的行星,在潮濕昏暗的軌道上無助地旋轉。可值得慶幸的是,總會有人用微亮的光照亮了我們;而與此同時,我們也用那光照亮了他人。”于是,我們頭上的天空不再單一,夜也不再晦暗。抬起頭,所能看到的是整個宇宙的星系,散發(fā)出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