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端午節(jié)為題目的作文
篇一: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著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jié)。
端午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jié)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jié)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jié),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對于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鐘,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棗子,家里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后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jié)就順利閉幕了。
篇二: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處處都端陽!泵慨斘衣牭竭@首兒歌,我就想起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是有很多種的傳說,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說、龍的節(jié)日等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要數(shù)屈原說了。
據歷史記載,公園278年農歷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據說屈原死了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了淚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淚羅江,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佩香囊、飲雄黃酒等等。我最喜歡的習俗要數(shù)是吃粽子了。粽子有好多種的口味:甜的、咸的,有豆沙粽,有棗泥粽,有蛋黃粽,還有肉粽等等。我最喜歡吃豆沙粽,因為它吃起來是軟軟糯糯、香甜可口。
我非常喜歡端午節(jié),因為我覺得端午節(jié)是一個古老而又有意義的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