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yè)長青讀書筆記
《基業(yè)長青》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本管理經典書籍了。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讀書筆記好詞好段摘抄大全,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
基業(yè)長青讀書筆記一
1代表第一遍。
一直這樣認為,講管理的書基本上都是在扯淡,這本書的題目也讓我毫無好感。之前也在博客里看到有人說這本書依靠的模式根本就不可靠,原因是它里面的樣本根本不具代表性。作者其實也說了,有關管理的書得出的結論肯定不能百分之百正確,因為這門科學不能像理科的專業(yè),可以做實驗,沒有企業(yè)實驗室。作者還說了,自己是相信的。之所以看這本書,是因為挺佩服的一位網(wǎng)友推薦過這本書,我還是挺相信他的,所以就看了。
我還沒有能力評價這本書的整體邏輯是否嚴密,但是這本書有些有趣的地方,我看完后還是記得的。
首先本書的核心觀點認為企業(yè)持續(xù)成功的根本是:保存核心,刺激進步。作者說核心就是自己是誰,為什么存在,并拿這類推到企業(yè),認為核心是不可變的,就像人一樣。剩下的都是可以變的,也就是隨著環(huán)境需要一直變化的。這個觀點的得出作者說是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核心就是遺傳里不變的,進步就是基因突變.
除此之外的東西,作者認為在大部分樣本企業(yè)是可以發(fā)現(xiàn)的:
造鐘而不是報時:這個很有趣,尤其是作者拿美國作為例子,不斷改進的完美制度確實比英雄式的領袖更重要。
關于膽大包天的目標,作者認為這是企業(yè)刺激進步的第一種方式,是指有明確的10至30年大的目標,10至30年我覺得作者是隨口一說:波音的大飛機計劃和IBM的360系列電腦計劃確實挺印象深刻的。作者也認為這些企業(yè)在大目標上就是在冒險,沒有嚴格的可行性證明,為什么能冒險成功,似乎是種本能。這樣的企業(yè),對投資者來說,還是遠離的好。
關于另一種刺激進步的方式是擇強汰弱的進化,同樣是像進化論取經。認為一些企業(yè)的進步方式是不斷的各種低成本嘗試,不行就放棄,好了就推廣。類似于生物進化時的無窮的變異,經自然選擇適合生存的留了下來。運通和3M的例子印象很深刻。有趣的是解釋企業(yè)這樣作的原因:一個韋爾奇管理理念的矛盾的詞:隨機的計劃性機會主義。韋爾奇閱讀了19世紀普魯士將軍毛奇的事跡。毛奇受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影響,該君認為詳盡的計劃通常會失敗,因為情況一定有變。
自家成長的經理人:作者認為變革其實內部人更合適,因為內部人了解企業(yè)的核心,知道什么是不能變的,這個觀點和本書的核心邏輯相承。
至于宗教般的文化、永遠不滿足這些內容,沒什么特別獨特之處。
我感觸最大的是書中說核心理念的要保持真實性、一貫性、紀律性,還要做到言行一致。核心理念不求與眾不同,只求可以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做人何嘗不是如此。
還有幾個有趣的小結論:
1.好企業(yè)不在乎利潤,因為做了該做的,利潤作為一個結果自然會來。
2.通過索尼和惠普的例子,得出有些企業(yè)甚至不在乎什么市場導向、顧客導向、因為企業(yè)的成果足以導致一個新的市場的結論。蘋果的IPAD更像是這個結論的一個證明。
基業(yè)長青讀書筆記二
學管理這么久了,《基業(yè)長青》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本管理經典書籍了。不得不承認,相比管理類的書籍,我更喜歡看文學類的和哲學類的。因為管理類的大都是講公司企業(yè)治理,屬于工具類的書籍,道術之分,它更多的屬于術方面。而文學類的更能讓人有一種情感上的觸動,更能讓人融入其中。而哲學類的書籍是有厚重感的,讓 人思想更闊達深邃的。
本書前面的2句話觸動了我:1.對于一個繁忙的人來說,買一本書花費15或者25美元不算什么,閱讀消化一本書花費的時間更為寶貴。一般作者在序言中,總會說自己書多好,希望大家去買去讀,而本書作者能說出這樣的話語,體現(xiàn)出對自己作品的付出與自信。其實何嘗不是這樣。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好的東西需要甄選和辨別,因為人的時間有限,真的要學會讀一本好書。
2.“我們希望你在閱讀的同時以批評和客觀的態(tài)度思考,我們寧愿你慎思明辨,最后拒斥我們的發(fā)現(xiàn),也不愿意你盲目而毫不懷疑地接受!!在正文前能看到這樣的話語,即使不喜歡這本書,也會喜歡上這樣的作者,學而不思則罔,真正的好作品應該是經得起質疑和時間考驗的。不能每次囫圇吞棗般的啃完一本書,看完一本書后的思考解惑過程更有收獲。盡信書不如無書。比如說本書第八章自家長成的經理人這一章,作者認為公司擁有內部自行培養(yǎng)的CEO,是公司成為高瞻遠矚公司的關鍵性原因之一,作者認為內部培養(yǎng)的領袖更能保持一貫性來保存核心,作者明確表示IBM撤銷自行培養(yǎng)的CEO,代之以毫無專業(yè)經驗的外人郭士納的決定是毫無意義的,并以通用電器的韋爾奇來做例證。但事實證明,臨危受命的郭士納卻拯救了藍色巨人IBM,讓IBM真正做到了基業(yè)長青。除此之外,摩托羅拉在本書中是作為一家高瞻遠矚基業(yè)長青的公司來研究的,而事實上在今年8月,它就被成立時間才十多年的公司收購,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是一種絕妙的諷刺?作者的研究是否真正值得時間的考驗?
本書 中還是有很多管理觀點是具有顛覆性和深刻性的。比如說:造鐘而不是報時;偉大的公司不是靠偉大的構想起家;高瞻遠矚公司不需要偉大的魅力型領導。其實何嘗不是這樣了,一個偉大的構想會過時,產品會被淘汰,魅力的領導終究會死去。所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組織,體制和程序,能夠讓公司能夠不受某個構思,產品,領導的控制和依賴。只有這樣的公司才能真正做到基業(yè)長青。其實在中國很多公司,就是太依賴于創(chuàng)業(yè)領導,接班人是個嚴重的問題,真正原因是體制不完善,受一把手的影響太大,比如任正非領導下的華為,柳傳志的聯(lián)想,不然前者不會現(xiàn)在還不退休,后者會再度出山。比如中國的反腐和民主政治,更多的是要進行體制改革,如果一個組織要依靠一個杰出領導人才能繼續(xù)前進,那么這個組織是非常危險,比如喬幫主領導下的蘋果。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粉絲都在紀念他。這種情況,對于蘋果公司其實是很危險的。
超越利潤的追求。很喜歡默克公司的一句話,藥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真正優(yōu)秀的公司不是只為求利的,它是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和崇高的理想的。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不需要理性或外界的肯定,也不會隨著當時的趨勢和流行搖擺。很多時候,我們是需要一點理想主義的追求的。大學生談論最多的是就業(yè),找個賺錢又輕松的好工作。卻很少談及自己的理想或追求,在這樣勢力的情況下,工作怎么能幸福而有樂趣。相反,像稻盛和夫把工作看做是磨練靈魂的一件事,像默克那樣旨在救人,像索尼那樣用科技改變日本產品在國際上的形象。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要有點理想的追求,尤其像我們這種還年輕的人物,這樣才能真正以后在工作中實現(xiàn)理想,不然工作會是你一輩子的負擔,只會是你為了生活而不得已而作之的累贅,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保存核心,刺激進步。高瞻遠矚公司不會非此即彼,而是學會兼容并蓄不走極端,這何嘗就不說儒家的中庸主義。尤其是作者本書中的那個八卦圖,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了?在深大,是沒有語文課的,沒有早自習晚自習的。尤其我們學管理的。所有的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的教材和思想全部都是舶來品,F(xiàn)在學英語考雅思早已成為潮流,但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在哪里。這是不是就是上《圣經》時候林艷老師說的后殖民主義?似乎和這篇讀書筆記有點扯遠了。但事實就是這樣,在看《活法》的時候,就覺得稻盛和夫就是孔子在現(xiàn)實的影子,很明顯的看出他和他所崇拜的西鄉(xiāng)隆盛受中國傳統(tǒng)儒學尤其是學說影響之深。但是現(xiàn)在的我們,又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丟到了哪里?
很喜歡本書中膽大包天的目標這一章。波音公司開發(fā)727大型噴氣式飛機,IBM開發(fā)360系列大型電腦,感覺那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的戰(zhàn)爭一樣,本來他們完全不用下這么大的賭注,因為用整個公司的未來去賭!俺砷L是賭徒的游戲”,但是他們有這個豪邁的目標和理想,因此他們賭的起,因此不會輸。人是需要有一點追求和理想的,膽大包天的目標具有強大的刺激功能。能使大家團結,激發(fā)所有人的力量。福特在公司還是小規(guī)模的時候就以讓所有美國人買得起一部汽車來享受幸福生活為目標,IBM在成立初期就把名字從 計算制表記錄公司改成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索尼在成立初期以改變日本產品在世界上劣質粗糙的形象為目標。何其偉大!其實我覺得這些對于個人又何其不是。就拿我自己來說,就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從來沒有什么太遠大的不敢想的目標,對于自己沒經驗沒把握的事情,從來就沒有勇敢的去嘗試過。到現(xiàn)在,沒有參加過挑戰(zhàn)杯,營銷好點子,ERP等各類大賽中的任何一個,因為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所以選擇了逃避,不敢有任何大膽的想法。很多時候,因為年輕,才更應該有大膽的想法,并趕緊實施它,不然以后就更加沒機會了。
對于教派般的文化,最喜歡剛開始的諾斯通的那個例子,其實只想說一句,優(yōu)秀的公司自有其優(yōu)秀之處,都有其獨特的企業(yè)文化和價值觀。不要強迫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本書中的羅伯特,很想在諾斯通中干出一番事業(yè),也很想做更好的自己,但是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里的文化不適合自己,他選擇退出,然后再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干出了一番事業(yè)。
我想這一點,愛情亦如是。
對于擇強汰弱的進化。就想到了怎么面對變革這一點,就像《誰動了我的奶酪》里面說的觀點那樣,這一點對于基業(yè)長青的公司特別重要,因為公司時間越久,觀念越深厚,體制會越來越官僚化,變革的阻力會越來越大。這一點,真心覺得3M公司的做法特別值得推薦,因為他采取了各種措施,采用了各種體制變革和組織構架來鼓勵創(chuàng)新和變革,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極其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正如本書中所說的:如意貼的發(fā)明可能有點意外,但是3M公司創(chuàng)造一種允許這種發(fā)明的環(huán)境,絕非偶然,其實,創(chuàng)造一種好的環(huán)境,從體制組織構架和程序上去刺激他,遠比某個領導人去強調或者寫個宣言愿景去激勵大家實在有效的多。
永遠不夠好就是要一直有所追求永不滿足,這樣公司才不會失去繼續(xù)前進的動力,人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