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幸福
世間怕有無數(shù)稱己為幸福的人,卻沒有多少人認為自己也是一個孤獨的人。“幸!钡娜送_朗、健談、善于社交,孤獨,似乎注定只是一個與陰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態(tài)度所相伴的名詞。但,一個自認為幸福的人一定獲得了真的幸福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以無止境的無聊社交、閑扯、平庸的生活態(tài)度作為幸福的準繩的人,不過是個沒有孤獨、不理解孤獨的凡人。叔本華說“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這里的孤獨倒不是消極遁世、自我封閉,而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一種真正的孤獨,偉大的孤獨。
當莊子頭也不回地邊釣魚邊婉言拒絕出任楚國高官時,我們體會到的是孤獨,是世事紛亂,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盡其才惟獨莊子安然身外的孤獨,更是一種極富想象力的拒絕的孤獨。雖然我們無法企及他當時的心境,但他又何嘗隱露出一點惋惜,一絲失望。莊子是幸福的,也是安樂的,他的一次平靜的拒絕帶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獨,換來的卻是一座矗立在無數(shù)文人志者心目中的高標。
如果說莊子的孤獨依然是基于對當局、政治的徹底失望,那么更為令人
深思的莫過于時代的孤獨。魯迅揮筆“寄意寒星宣不察”時,何嘗不悲嘆人民之愚昧,不覺解,而布魯諾被燒死前大聲疾呼:“未來的人們會了解我……”又何嘗不是對當時整個社會乃至人民的失望,他們有責任感,他們沒有選擇“出世”——時勢并不容許他們這么做。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并沒有錯。在他們活著的時候,世界一片漆黑,但他們所做的一切擦亮了火花,播下了火種。他們同樣是應該感到幸福的,不是嗎?
很多時候,一想起我的童年,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張愛玲《我的天才夢》中那個乖僻的、孤獨的、笨笨的小孩。那個時候,孤獨于我,是件太過容易的事了。
從小父母由于工作關系,在遠方常年不能回家,因此造就了我冷僻的性格,我從來不與別的小孩一起跳橡皮筋,雖然我可以跳得很棒;從來不與別的小孩一起手拉手唱兒歌,雖然我真的很想。很多時候,孤獨的我總托著下巴,靜靜發(fā)呆,幻想一個小孩所能想到的全部。
在我孤獨的童年里,給我?guī)磉^幸福的,有兩位老人,一位是學校附近的老奶奶,另一個,是我的外婆。
那年,我才小學二年級。有一天中午,由于作業(yè)沒有完成,我被嚴厲的老師留在了班上,我看著學校里已沒了人影,已習慣孤獨的我內(nèi)心卻涌起一陣莫名的寂寞與空虛,我的肚子不斷提出抗議,突然,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奶奶走了進來,嘆了口氣“唉”!隨后把我領進她那間小屋,她撫摸著我的頭,默默地看著我狼吞虎咽地吃下那碗生平最好吃的面條,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種光芒,在閃耀……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外公的去世使外婆也成了孤獨的人,而那段寂寞悲傷的日子里,我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總是用積攢下來的錢給我買果凍——“小虎隊”吃,她總是目送我上學時孤獨的背影。
記得有一天,我放學回家晚了,剛走到門口,卻看見外婆抹著眼淚,哭得很傷心,一看見我,她卻微笑著站了起來:“孩子,我還以為你不要我了……”幾分鐘后,她就給我做好晚飯,晚上睡覺,她總有講不完的故事。那時候我被震動了。原來,我這么重要!
叔本華說:“青年人首先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在學習的道路上,固然少不了學習之間的交流與切磋,但我們更應注重的是自己對學問的探索。認準了一個問題,我們就要有釘子般的鉆研的精神扎入問題中,去深入掌握這個問題。學習需要培養(yǎng)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消遣、閑聊終不能成為棟梁之才。
我們要努力讓自己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布滿荊棘的道路上,滿是痛苦卻不覺悲傷,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享受孤獨,享受幸福。
我想我會一直孤獨,一輩子都這么孤獨;
我想我會一直孤獨,過著孤獨的生活;
孤獨,是麥田里的守望者不變的執(zhí)著;
幸福,是來源于靈魂的香味。
我喜歡孤獨,喜歡來源于靈魂的香味,讓靈魂飛揚,讓個性飛揚,讓人生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