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熱點作文素材:紀念周恩來逝世40周年
他是人民敬愛的周總理,他是中國的偉大戰(zhàn)士。他風度翩翩,魅力難擋;他鞠躬盡瘁,為人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40年前的今天,他的離開令江河揮淚,天地同悲;40年后的今天,讓我們重溫他的一生,紀念他不朽的精神!}記
1.少年時期
0-12歲:周恩來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淮安,望子成龍的父母給他取名“大鸞”,字翔宇,希望他可以像大鳥一樣翱翔天空。讀私塾的時候,周大鑾改名為周恩來。
從父輩開始,周恩來家道中落。他曾回憶說:“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10歲、11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里柴米油鹽,外出應酬,在這方面,給了我一些鍛煉!敝芏鱽碓诠枢l(xiāng)度過了12個春秋。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淮安,赴東北伯父處讀書。從此,他再沒有回去過。
12-15歲:少年周恩來曾就讀于奉天東關模范學堂,在這里度過了高小讀書生活。這期間,他接觸進步教師,閱讀愛國書報,為日后救國救民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在一次修身課上,老師向同學們提出了“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13歲的周恩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青年時期
15-19歲:1913年,15歲的周恩來進入天津南開學校讀書,在這里度過了4年學習生活。周恩來在南開學校學習認真勤奮,成績優(yōu)異,在同學中享有很高聲望。他還經(jīng)常利用業(yè)余時間研究革命理論,與同學們共同商討國家大事,組織同學進行革命活動。
周恩來是南開學校新劇團的重要成員,他主張戲劇要改革,要普及,要有助于“開民智,進民德”,還積極參加編寫和演出了不少話劇。
19-22歲: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留學日本,尋求革命真理。臨行前,他寫下了這首詩: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在日本,周恩來雖然相繼參加東京高等師范和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未果,但他了解了日本的社會情況,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潮,開始向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轉變。
1919年,周恩來毅然決定,不再滯留日本,而“返國圖他興”。他回國后進入天津南開大學學習,投身于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中,周恩來還結識了當時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的鄧穎超。那一年,鄧穎超只有15歲。
22-26歲:1920年11月11日,從日本歸國不久的周恩來在上海乘法國郵輪“波爾多”號踏上了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旅途。正是在法國,他開始走上一條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在這里,他參加了巴黎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
當時,在他的身邊聚集著一批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骨干,包括蔡和森、李維漢、向警予,還有后來新中國的四位副總理,他們是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和鄧小平。
3.大革命時期
26-29歲:1924年,26歲的周恩來從法國回到國內。當時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在蓬勃興起,他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是蔣介石。
在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中,直接聽過周恩來講課的有后來的紅軍將領徐向前、陳賡、左權,也有國民黨將領杜聿明、范漢杰、胡宗南等。這些人后來見到周恩來都以師禮相待。
1925年,周恩來和蔣介石等領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fā)展廣東革命根據(jù)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同年8月,周恩來與鄧穎超在廣東結婚。
1926年3月,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開始排擠國民黨中的共產(chǎn)黨員。1927年8月1日,周恩來和葉挺、朱德等共產(chǎn)黨人領導南昌起義,向國民黨*打響了第一槍。
4.反“圍剿”戰(zhàn)爭時期
29-39歲:南昌起義失敗后,周恩來轉移到香港。他后來又返回上海,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后任中央組織部長,開始從事長達4年的地下工作。在上海,他因戰(zhàn)果顯赫而榮獲“伍豪之劍”(周恩來曾化名伍豪)的美譽。
1931年,33歲的周恩來進入江西中央蘇區(qū),任中共蘇區(qū)中央局書記。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先后發(fā)動了5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戰(zhàn)爭,中央紅軍最后不得不放棄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轉移,即長征。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6年12月,周恩來任中共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此前,周恩來曾在延安與張學良進行秘密會談。
5.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
39-51歲:在八年抗戰(zhàn)和抗戰(zhàn)勝利后的一段時期內,周恩來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這一時期,周恩來是中國共產(chǎn)黨連接外部世界的橋梁,也是國內外各界人士了解共產(chǎn)黨的人格化象征。
美國作家海明威1941年在重慶與周恩來交談后表示:“如果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典范的話,那么中國的未來將是他們的。就我來說,我被這位魅力十足的人強烈地吸引住了!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周恩來和毛澤東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峨p十協(xié)定》簽訂后,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6.新中國擔任總理時期
51-68歲:新中國成立后,作為與黨內外聯(lián)系廣、朋友多、人緣好、威望高的領導人,周恩來組織各黨派、民主人士創(chuàng)建人民政協(xié)。他親自起草的《共同綱領》規(guī)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和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他日理萬機,親自主持制訂和實施的幾個五年計劃,使國民經(jīng)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在外交上,他倡導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正是高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旗幟開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fā)揮重大作用,而周恩來也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卓越政治家和外交家。
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哈馬啥爾德于1955年在北京會見過周總理后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與周恩來相比,我們簡直就是野蠻人。”
7.*時期
68-78歲:“*”期間,周恩來的處境非常困難。為盡量減少“*”所造成的損失,勉力維持國民經(jīng)濟建設,他鞠躬盡瘁,嘔心瀝血。
他保護了大批領導干部和民主人士,為恢復和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1972年周恩來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他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重新提出在中國實現(xiàn)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目標,鼓舞了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北京逝世。3天后,當總理的靈車駛經(jīng)北京長安街、駛往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時,百萬群眾完全自發(fā)地佇立在街旁悲痛欲絕,熱淚橫流,目送總理離去……
淚
——悼念敬愛的周總理
(作者:臧克家)
八億赤心,哀傷襲擊!
千言萬語,聲聲啜泣。
英姿笑貌,已成遺容,
偉詞宏聲,猶在耳中。
半旗悠悠,悲風漫吹,
人的汪洋,淚的潮水。
淚是豐碑,淚是誓言,
淚是動力,淚是火焰!
昂起頭來,揩干眼淚,
紅旗指向,無堅不摧!
1976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