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題多元化放飛考生內(nèi)心自由
高考時節(jié),我們不僅關(guān)心考生能否考好,還關(guān)心考生能否受到“良考”。高考一為社會選拔人才,二為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招標”。若選拔標準不良,則出類拔萃者未必能過關(guān)涌現(xiàn),于個人于社會都是不公正的損失。這也正是幾十年來不獨教育人士,而且整個社會高度關(guān)注高考改革的所在。而種種改革之中,高考語文的作文命題,是每一年都能引起諸多話題的重點項目。
昨日,國內(nèi)的門戶網(wǎng)站已將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張榜公示。近年來,由于高考自主命題的省市逐步增多,高考作文的命題無疑正在出現(xiàn)一種多元化的姿態(tài),對于考生的考察重點也開始有所不同:如上海讓學生談?wù)勴n流日劇、武俠小說、校園民謠對成長的影響,力圖扣應現(xiàn)代年輕學生的內(nèi)心真實;湖北省則選取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片斷作題,考察學生的文言根底與思辨能力;而重慶以“筷子”為題要求學生作說明文,顯然側(cè)重于學生描摹狀物的能力。即便是今年的全國卷,亦分地區(qū)不同而有三個作文題目。除去技術(shù)性的考量之外,全國考生逐漸遠離全國共寫一道題的年代,背后大有整個社會變遷的線索,更有開放心靈自由的邏輯。
正如諸多人士所指出批評的,常年以來,我國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頗有以宏大概念政治掛帥的喜好,而令語文科目自身需要考察的想像力、文筆、趣味、敘事技巧、掌故積累等等人文價值淪為次要。而全國高考作文的統(tǒng)一命題,其實便包涵在這一邏輯之中--黨的政策路線、國家的建設(shè)成就、全國性的道德風氣……理所當然要為所有人所關(guān)注,所有的國民無一例外地應當生活在這些內(nèi)容與思考之下。所以“文革”接近尾聲,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即以“心中有話向黨說”為題,次年題目則為“速度總是一個政治問題”;而至2001年,高層提出要“以德治國”、整頓市場秩序,高考則有“誠信”的作文命題;2002年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shè)實施綱要》,全國考生便要共表“心靈的選擇”。也正是因此,在非典疫情侵襲中國的2003年,許多學校的語文老師不約而同地將“抗擊非典”猜定為當年高考作文的主題。雖不中,卻頗說明問題。
去年開始的全國大規(guī)模分省命題,為高考語文作文的題目帶來多元化的生機。既然“文章合為時而著”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氛圍早已淡去,既然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多元選擇已經(jīng)成為一個值得鼓呼的價值與進程,那抽象意義上的“全國人民一道題”就實在是強求亦不可得的了,而具體意義上的“全國考生一道題”也當壽終正寢--畢竟大學要選拔的并非國士、公務(wù)員或者時評家。因此,高考作文命題的地方化倘若能推動語文教育回歸文學與人文,讓學生的內(nèi)心回歸生活與真實,才契合時代進步的暗示。
但慣性的力量仍然有跡可尋,不容小覷。在2004年各地作文命題出現(xiàn)了普遍側(cè)重語文要素與思辨能力的可喜局面之后,今年的各地作文命題,似乎又有些扣合大時局、呼應主旋律的回潮。被某些專家贊為最有命題技巧性的北京作文考題《說“安”》,天津卷命題《留給明天》,都頗有要契合“和諧社會”、“科學發(fā)展觀”等熱點概念;而廣東卷命題《紀念》,則是與仍然保留給部分地區(qū)使用的全國卷考題《銘記與忘記》不謀而合,也未免讓人聯(lián)系今年乃是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的大背景。
雖然大時局與主旋律訴求的高考作文命題也是多元化的題中之意,但必然會存有預設(shè)的強制邏輯與是非判斷,被老師灌輸了作文秘訣的考生,在立意論理上并無什么太大自由發(fā)揮,甚至可容反彈琵琶的空間。高考作文命題的多元化,原本不僅僅只是下放命題權(quán)那般膚淺,放飛考生的內(nèi)心自由,須要讓語文與政治熱點保持當有的距離--也就是與那些預設(shè)的邏輯與是非判斷保持距離。 (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