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話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嘗躬耕于南陽俯瞰天下大勢二十余年,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出深山,助其成就三國鼎立的局面。在此,僅僅從職場層面來觀其一生的成敗。
首先,技能知識層面。在加入劉氏集團后,他的主要業(yè)務就是攻城略地兼國家治理。在劉備三顧茅廬時,便語出隆中對定三分天下之策并成為日后行軍作戰(zhàn)的大體方略,對集團的未來有長遠的規(guī)劃。他不但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而且能觀陣圖善掌兵勢,一張“八陣圖”百世流芳。由于作戰(zhàn)的需要,他在陰陽、符咒和奇門遁甲上也有很深研究。在混亂動蕩的三國時期,可謂業(yè)務知識全面,專業(yè)技能強大。
其次,業(yè)務績效方面。初出茅廬,便火燒博望坡、大敗曹軍將領(lǐng)夏侯惇。在曹軍大舉來犯時,火燒新野、水淹白河給予了曹軍迎頭猛擊。后來,在赤壁襄助周瑜擊敗曹軍、成就曠世功勛。再后來,爭奪荊襄時,三氣周瑜使其長嘆“既生亮,何生瑜”后吐血身亡。最后,幫助劉備站穩(wěn)荊襄,出兵攻取益州,再敗曹操于漢中,奠定三分天下之勢,可謂業(yè)績顯著。
由于如此驕人的業(yè)務能力,使得上司劉備對其信任有加、言聽計從,諸葛亮的才華得以展露。
然而,諸葛亮為人張揚喜好出頭。在南陽躬耕時,“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還自稱“臥龍”。這一點引得關(guān)張二將極為不悅,好在劉備求賢若渴、胸懷寬廣。還有,孫劉第一次聯(lián)合期間,便多次自作聰明激怒周瑜。先是假意偷襲聚鐵山,后又草船借來十萬支箭,還拿出來顯擺以至于周瑜懷恨在心欲先除之而后快,多次險遭殺身之禍。幸好魯肅識大局,苦口婆心左右勸和,才未使大局崩壞。由此觀之,諸葛亮雖聰明卻不太識時務,這在職場上是容易招人忌恨的。
在奪取西川后,諸葛亮就升為領(lǐng)導副職,成為蜀國的二號領(lǐng)導。就東征而言,是劉備見兄弟被殺復仇心切上頭的一場悲劇。而諸葛亮雖然多次勸諫但是無果,后被留在川地守城、不得隨軍出征。后來,導致東征大軍遭遇夷陵之敗元氣大傷,諸葛亮是要負一定責任的。首先,作為二號領(lǐng)導不能和一號領(lǐng)導進行有效溝通、排除誤會,失去一號領(lǐng)導的信任、不能同心同德;其次,由于自己對東征的消極態(tài)度,致使領(lǐng)導下下達命令時被拋棄在一旁坐冷板凳、未能及時地為大軍解除危險。最后,一號領(lǐng)導劉備在白帝城明是臨終托孤委以重任,暗里卻也是對諸葛亮心存芥蒂、吩咐李嚴小心提防,對他且用且疑。
劉備崩殂后,除了一個不學無術(shù)、扶不起的阿斗,在實際意義上諸葛亮是蜀國的一號領(lǐng)導,是發(fā)號施令的決策者。表面上,諸葛亮做得非常優(yōu)秀,是道德標桿智慧化身;實際上,識人不清大局危殆,不能放權(quán)遺禍深遠。
首先,作為一號領(lǐng)導,雖有自知之明,識人卻不甚明,馬謖就是明證。早在赤壁之戰(zhàn)時,馬謖就跟隨諸葛亮,可以說師生情誼深厚。然而,在第一次出祁山時,馬謖失守街亭導致北伐大軍功虧一簣損失慘重,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劉備曾經(jīng)對他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由此看來諸葛亮識人之明不如其主劉備。
其次,諸葛亮作為一號領(lǐng)導卻不能很好的放權(quán),他若知道后世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必定羞愧。他一生謹慎,凡川蜀大小政事軍事必親自處理。手下的人多是依計行事,難以自作主張,不能很好地在實踐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造成了兩個主要的后果:一是累倒了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七出祁山,嘔心瀝血夙興夜寐,最后身心俱瘁埋身五丈原。一個人精力畢竟有限,若是一味獨自支撐這個龐大的國家,身體如何吃得消、如何能長久;罨畋环泵Φ墓珓绽鬯溃m是博得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虛名,但是于自身或是國家大計上都不甚明智。二是不能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不利于國家長遠的發(fā)展。諸葛亮死后,除了姜維等少許人物,文臣武將大多平庸難當大任、可謂人才凋敝,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最后,鄧艾奇襲,蜀國就被司馬氏覆滅。作為實際上的前任一號領(lǐng)導,他難辭其咎。
由職場角度來看:作為業(yè)務員,諸葛亮確實是頂尖的,甚至作為二號領(lǐng)導出計獻策上諫勸導也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號領(lǐng)導后世應該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