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作文(2篇)
死亡作文(1)
作為一個男子漢,頂著“有淚不輕彈“的帽子,實在也很少落淚。生活中也多是風沙吹濕了眼,疲勞擠出的淚。于是只有到孩提時代的“我“那里好眼淚的成分。那時的我是十分懼怕死亡的,老是抱著母親哭喊“人為什么要死”。似乎那時候的世界很快就可能會被死亡淹沒而變得寂靜。獨自在家的時候,望著左右黑咕隆咚的房間,也總會哭出來,任一個人的哭聲飄揚前前后后,于是死寂促進了恐懼,越哭越怕,終于止了哭,哭的反抗僅僅只是無用的爛水。那時的死亡與黑暗、鬼怪已糾合到了一起吧,它時常催動我恐懼驚慌的神經。
時至今日,毋庸說,我還是很怕死亡的。夢境中舞動的紅衣鬼,笑面的獠牙,死寂的空山下也有無盡的深淵?墒窃谖矣∠笾,我似乎在長大后并未施舍給死亡一滴淚水。參加葬禮時,聽著那些虛假而又泛濫的哭聲,我只是默然地站立著,可悲死者,然更可嘆哭者,實際不知自己為何哭。是否人長大了就不畏死亡了呢?總有人將死亡輕描淡寫,等閑視之,然后歸功于成熟。我以為是社會生活麻木了神經,而過多的勞累和算計剝奪了源自死亡的感性的恐懼。而正如盧梭所言:藐視死亡的虛榮心會讓人貶低生活。另一方面,赤裸裸的不加修飾的死亡又誰不恐懼呢?人們的可悲在于擊垮了死亡的“模型”,而蒙蔽了本性。因為在社會上,生活中,畏懼會被說成“膽小”、“幼稚”甚至“無知”。實際上我看不出當年的紅衛(wèi)兵有多么勇敢,發(fā)狂地蠻干根本不需要勇敢。但人們的“成熟”之中又何嘗沒有一份對必然來到的死亡的無奈呢?但可悲歸可悲,我沒有流淚,也算麻木了吧。
在電視里看到死亡,覺得難以忍受,甚至覺得可惜及無奈,但全沒有一滴淚。只一次看抗戰(zhàn)記錄片中眾將士“一寸山河一寸血”般拼殺時,落了淚。但我覺得那淚是獻給勇士們的勇敢而非死亡的。也許可以從無數(shù)人類類似的淚水中得出結論:人為理想可不畏死亡。然我以為勇士固然可敬,但重標榜之以藐視死亡實不可取。試想人若親臨尸橫遍野、死寂一片的戰(zhàn)場時,感慨之前產生的也必蕭瑟卷著的恐懼吧。
而又想到我們的民族確也十分“珍愛”生命,很少有為理想殉身的猛士。即使有如屈平、文天祥和樣的人物也僅是被人拿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另外別無用處。而外國諸如尼采、托爾斯泰、拜倫等都殞身理想,給社會以當頭一棒,然后時碾磨死亡前行。而我們對于殞身之志士,多是又敬又罵,敬之勇毅,罵之無知,然后就似乎什么也沒發(fā)生,仿佛逝者已非我同族人。于是大家還是不辨生死地活著。當然我也覺得我們不是缺少勇士,而是很多勇士已經埋在了嘴巴里而非記憶里。從這方面講,死亡當真可泣,而我實際又未流淚。
回想兒時哭死亡之事感觸頗多,不知遠方的我是否會喚起末日之泣。
死亡作文(2)
死亡被排除在人類欲望之外—沒有人想死。
馬克。吐溫有一篇文章《生命的五種恩賜》,故事中仙女將名望、愛情、財富、歡樂、死亡拿給一個少年挑選。他挑了四次,惟獨沒有挑死亡,在經過前四種東西的折磨之后,他才知道最寶貴的便是自己當初沒有挑選的那個。當少年白發(fā)蒼蒼,憔悴衰老,方明白死亡是最后的歸宿。
人終要一死。人類從誕生那天開始直至今日的無盡探索,可以使生命多維持些時日,然而并非永恒。這個世界,不單單是人,客觀存在的物質都要毀滅消失,最末總要了斷。為了將早晚消散的肉體多存在幾日便享盡垂暮之年的痛苦,不如沉浸在無夢的永久酣睡中。
不覺得死亡可怕并不代表不怕死。
盧梭說:“誰要是面對死亡無所畏懼,他便是撒謊。”
沒嘗試過的東西自然使人產生一種正常的恐懼感,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來說,這都是順乎天理,合乎人情的。對于高度危險的游戲,需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來嘗試,沒有問題后將感受告訴別人。死亡可并非如此,嘗試到死亡的人已是死人,又如何描述給生者?
《大話西游》中,唐僧說:“生又何苦,死又何哀。”想來也有道理,如果說活著受到肉體或精神的折磨,那逝去便又可看作是一種解脫,死了自當沒有悲哀。
人們都不想死?墒撬劳鍪巧Q生就注定的,不如把死亡看得輕賤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