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將記住蘇軾作文800字
如煙的往事,似水的流年,時間的車輪不住的向前,歲月的風(fēng)沙掩去了些許痕跡,拭去這風(fēng)沙,一顆顆閃爍的遺珠映入眼簾。
俯看歷史,聆聽心靈的聲音,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浮現(xiàn)在腦海,一句句膾炙人口的詩詞回蕩在耳畔,要屬我心中的最佳,便是宋代大文豪蘇軾了。令我敬佩的不僅是他的詩詞,還有他的性格,對生活的態(tài)度,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他的名字,更應(yīng)記住他。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佛家對世界的認(rèn)知。一字一哀樂,一詞一人生,是詩人思想情緒,放浪形骸的重要載體。蘇軾其文縱橫恣肆,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豪放自如,清新上口,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20余歲便進(jìn)士及第,走向人生巔峰。但接下來的路途卻是異常坎坷。母親、父親相繼離世,給予他沉重打擊;反對王安石變法,仕途上倍受打壓,后來又受到宋神宗重用……人生起起落落,后又因?yàn)跖_詩案被貶黃州。
黃州的蘇軾也許才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來形容蘇軾再合適不過了。來到黃州,去了絲竹亂耳之音,省了案牘勞形之苦。政治上的不幸并未影響到這位詩人,生活反倒是悠閑輕松。月色入戶,欣然起興,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想到什么,便做什么,這樣的日子不好么?心中壯志難酬,也還少不了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自嘲。
“至君堯舜上,再使民風(fēng)淳”。政治上的失意,斷了他“至君堯舜上”的念頭,當(dāng)?shù)胤焦贂r也未忘“再使民風(fēng)淳”的理想。地方為政期間,也做過不少利民的好事。水患嚴(yán)重,便集資修建堤壩,最廣為人知的也許便是那條“蘇堤”了。如此為民著想的詩人怎能被忘記?
一千多年前的大文豪,我們無法近距離感知。情義卻是他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之一。子由出使契丹,也不忘“莫道中朝第一人”的叮囑,那因遠(yuǎn)適更沾巾更表達(dá)了他曠達(dá)的性格。中秋佳節(jié),不能相聚,作《水調(diào)歌頭》兼懷子由,吐露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愿,如此有血有肉的詩人,怎能被忘記?
為文,縱橫恣肆,豪放自己;為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官,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fēng)淳;為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此大文豪,不應(yīng)被歷史記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