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和給予
綠樹的吸收是為了給予,機遇是吸收的目的。綠樹為了達到機遇的目的,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不斷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人也是如此,要使自己能給予,唯一的途徑是從外界不斷地攝取、吸收。
當年蒲松林為了寫《聊齋志異》,曾在自己家門前擺上桌凳,免費向行人供應(yīng)茶水,只要求行人給他講狐鬼神仙故事,20余年從不間斷。就這樣,他收集了大量的故事,經(jīng)過精心修改、加工,終于寫成了不朽巨著《聊齋志異》。這就是蒲松齡對后人的“給予”。
沒有吸收,談機遇就是一句空話。大家都知道《傷仲永》這個故事。方仲永五歲時就能“指物作詩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到了十二三歲雖然還能作詩,但已“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了二十歲就變成了平庸無奇的人。方仲永的才能日益衰退,主要原因就是其父“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但如果只是吸收,而不給予,那么吸收就失去了意義。綠樹吸收了水分和養(yǎng)料,枝繁葉茂,福澤后人,這就是給予。英國有個名叫亞克敦的人,他可以算作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己家的七萬冊藏書都讀遍外,還博覽群書,做了大量讀書筆記。但是,他只注意貯存只是,從不創(chuàng)作,結(jié)果一生一事無成。所以,吸收后應(yīng)該精心加工,加工成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東西,正如綠樹吸收后進行光合作用一樣,然后才有無私的給予、造福人類的貢獻。
吸收是給予的前提,給予是吸收的目的,兩者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吸收和給予的關(guān)系要求我們不可偏執(zhí)一面或存一廢一。當然,對于我們學生來說,當前的任務(wù)主要是“吸收”,但是,我們應(yīng)該更多地立足與將來對社會有用的目的去吸收,多學些活知識,這樣,將來才能為四化建設(shè)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