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文高中
作為當今世界通用文字中最古老而厚重的一種,漢字一方面憑借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招徠著往來而不絕的學者與文化愛好者們咀嚼,另一方面又因其字詞變幻的良多趣味為網(wǎng)絡青年消費。如此迥異之態(tài)將如何影響乃至引領漢字的未來,值得深思。
漢字作為碩果僅存的高度發(fā)達的表意文字,其表意功能的優(yōu)越性固然超群絕倫,但由此而生的結構復雜性與多樣性也成為其阿喀琉斯之踵,乃至于新文化運動中屢次被提上“黑名單”,在難以直接輸入漢字的計算機全球推廣之時又險些遭到滅頂之災。因此,歷朝歷代漢字的簡化與普及等漢字現(xiàn)代化活動弦歌不輟,漢字也在激進與保守兩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迂回進化,逐步根深蒂固而又枝繁葉茂。
誠然,“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與時代脫軌的漢字必將沒入歷史的故紙堆,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漢字肆無忌憚的逾矩濫用就有了語言進化之名的保護傘。漢字進化是一個往舊瓶中裝新酒并同化舊瓶的往復過程,若要“不致引起舊瓶的爆炸”,這個過程就不得不循序漸進。秦始皇的“書同文”是以已有之文字為基礎的改革,后來隸書的發(fā)明也并未立即宣告篆書的滅亡,即便是最為大刀闊斧的第一次漢字簡化,也是以簡并為主、改造為輔進行的,改造用字亦多脫胎于行書、草書,罕有即興編造者。這與自以為是、望文生義的“火星文”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忽視歷史積淀、文化傳承,只是暴虎馮河地將漢字濫用一氣,長此以往,后代便會在我們的以訛傳訛中丟失漢字的靈魂,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之下于文化巨石上剝落。
如此充斥著戾氣的“火星文”實乃不可取,那么在浮躁的后工業(yè)時代下,面對文化傳承的四面楚歌,我們又當如何嚴整行伍,收拾舊山河,尋回漢字靈魂?以漢字文化傳播為主題的綜藝節(jié)目不失為大環(huán)境下一種不錯的嘗試。不過,綜藝節(jié)目再豐盛,也只是快餐,意欲細品漢字精髓還須靜下心來鉆研。幽幽發(fā)香的醇醪佳釀、熠熠生輝的葳蕤花木、靜靜流淌的滹沱河、默默佇立的爨寶子碑……它們背后的文化寶藏,不是現(xiàn)代化的挖掘機能發(fā)掘的;只有歷史與文化厚重的大手,方能細膩地捧出如此臻品,觸摸漢字的靈魂。
漢字就如中華民族般命運多舛,但經(jīng)歷無數(shù)霜雪困頓后仍巍巍矗立。王選先生與王永民先生已經(jīng)為我們贏下了面對西文計算機同化力量的第一戰(zhàn),余下的關乎文脈的靈魂之戰(zhàn),將由我們每個人共同打響。靜下心,細品字字珠璣,釋然抬頭之日,便是漢字靈魂嵌牢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