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讀后感:女神的讀后感言
一顆火熱的赤子之心——我看《女神》內(nèi)容提要:《女神》收集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在內(nèi)共計五十七首,基本上是作者留學(xué)日本時所作。筆者選取其中包含對祖國無限熱愛的詩作,分成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讓讀者領(lǐng)略郭沫若早年詩歌的洶涌澎湃。關(guān)鍵詞:郭沫若、女神、浪漫主義、愛國。 正文:192017年初,一位青年登上開往日本國東京的輪船,為了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去尋求真知、掌握實干。距離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已經(jīng)過去兩年多了。然而,就在輪船啟程的上海黃浦江口,外國的軍艦仍在肆無忌憚地游弋著;一隊隊的中國勞工,在紅頭阿三的監(jiān)督之下,背著一袋袋貨物在碼頭邊來來去去。落后的恥辱、自強的愿望,重重壓在青年心頭。 他就是郭沫若。積郁在心底的感情,自1919年后半段開始,像潮水一樣迸瀉出來。一種對祖國的熱情歌頌、對舊社會黑暗的強有力吶喊與控訴,凝鑄成了一首首滿含深情的動人詩篇。這種感情是多元的,因為詩人的心思是復(fù)雜的。 首先是對祖國不顧一切的、瘋狂的愛。在《晨安》詩中,作者一口氣喊出了27個“晨安”!揚子江、黃河、萬里長城、帕米爾高原乃至于喜馬拉雅山,都成為了詩人招呼的對象,由南向北、由低到高盡皆囊括。“年輕的祖國”“新生的同胞”“快來享受這千載一時的晨光呀”,作者透過這一系列鮮明宏大的意象,暢快展示了一個幅員廣闊、名勝眾多的大中國,一股對祖國滿腔熱忱之情油然而生。《爐中煤》是另一首情感充沛的機警小詩,作者巧妙地借煤的燃燒自比,而將中華古國比作一個“年青的女郎”,其大膽奇麗的想象使人眼前一亮。“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希望祖國體諒我的拳拳之心,讓我為國效勞吧!”詩人正是在表達這一層意思,而順著他的筆觸,一個嶄新的、煥發(fā)生機的美麗土地便會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郭沫若是學(xué)醫(yī)的,他順理成章地借助了燃燒這種劇烈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有力地詮釋了“爐中煤”這個溫暖鮮亮的題目。此外,《黃浦江口》也是值得關(guān)注的作品,這首寫在1921年4月3日的短詩在總共的十二句中頻繁使用感嘆號,“平和之鄉(xiāng)喲!”“我的父母之邦!”首尾呼應(yīng),體現(xiàn)了作者留日兩年短暫歸國探親時,重見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時的欣喜,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由衷的贊美。 不過,美好的遐想過后,詩人看到的依然是一個金甌殘缺、民不聊生的神州大地。這種急轉(zhuǎn)而下的情緒突出表現(xiàn)在寫完《黃浦江口》的第二天所作的《上海印象》一詩中。“我從夢中驚醒了!disillusion(幻滅)的悲哀喲!”好個“驚醒”“幻滅”,筆者立馬感覺到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悲哀。詩人繼承了他一貫的豐富感情、細膩口吻,卻營造了一個陰森恐怖的氛圍,以致于詩中竟出現(xiàn)了“尸”“骷髏”“靈柩”這些死亡意象,不加掩飾也無需掩飾。俗話說:愛之深望之切。詩人內(nèi)心深處還是在表達愛,不過得加一前提:改造社會、變革制度。在《浴!芬辉娭校敉纯炝芾彀l(fā)出了“趁著我們的血浪還在潮,趁著我們的心火還在燒,快把那陳腐了的舊皮囊,全盤洗掉!”“新社會的改造,全賴吾曹!”這樣激蕩的口號,這就是一個無畏的敢于破壞舊秩序的志士、一位高唱激昂戰(zhàn)歌的勇士!在中國共產(chǎn)黨尚未誕生的時候,在許多熱血青年因找不到出路而苦悶彷徨的時候,郭沫若的詩作已經(jīng)旗幟鮮明打出了暴力、革命、破壞等標語。“一切政治(社會、宗教、學(xué)說、文藝、教育)革命的匪徒呀!萬歲!萬歲!萬歲!”(《匪徒頌》)、“不斷的破壞,不斷的創(chuàng)造,不斷的努力喲!”(《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諸多詩篇正是在陰霾籠罩下身居異國的愛國主義者最嘹亮的呼喊,而在《巨炮之教訓(xùn)》這首政治氣息濃厚的詩中,作者把前進的道路寄托在了社會主義上(“列寧先生卻只在一旁喊叫,‘為階級消滅而戰(zhàn)喲!為民族解放而戰(zhàn)喲!為社會改造而戰(zhàn)喲!’……”)這種很超前的民主主義意識,在萬馬齊喑的舊時代,實在是很難得的。郭沫若回憶說,他最初選擇醫(yī)學(xué),是想拿它“來作為對于國家社會的切實貢獻”,后來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是想借文學(xué)“鼓動起熱情來改革社會”。其實,筆者認為,郭沫若具有非常敏銳的政治頭腦。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之后,他便迅即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大師中算是很早的了。這種成熟政治觀念的一些端倪便體現(xiàn)在《女神》詩集的很多篇章里。 對祖國的愛是神圣的,而對人民大眾、全世界就更顯得無私與博大。前文中提過的《晨安》除了描繪中國的壯美河山之外,還以大量筆墨抒寫了蘇伊士運河、紅海、尼羅河、金字塔、恒河、太平洋、沉思者雕塑等圣地勝景。詩人把自己放在全世界的面前,以一個黃皮膚、黑頭發(fā)的中國人的身份向全世界致意,這樣的胸襟與獨到的眼光在之前的中國詩人群體中是難以尋覓的。而在著名的抒情長詩《地球,我的母親》中,詩人反倒展現(xiàn)了性格中天真爛漫的一面。在夢一般的詩境中,作者偽裝成了一個孩子,“赤裸著我的雙腳”“在你的背上匍行”乃至于“永遠和你相親”。并且將工人稱贊為“全人類的普羅美修士”、農(nóng)民稱頌為“全人類的褓母”,再次從一個角度凸現(xiàn)了博愛磅礴的氣勢與不可阻遏的伸展力。詩集中最后一首《西湖記游》之《雷峰塔下》里,詩人以驚世駭俗的筆吻寫下了“他(老人)那筋脈隆起的金手,我想去跪在他的面前,叫他一聲:‘我的爹!’把他腳下的黃泥舔個干凈。”比起春秋五霸重耳年輕時流亡途中接受一位農(nóng)人遞過來的泥巴的經(jīng)典事例,郭沫若又一次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飛躍,也是他對工農(nóng)階層熱愛的最為崇高的表示了。作為一名平凡的知識分子,郭沫若為后來的臧克家、艾青、郭小川等詩人開了一個風(fēng)光的頭。從此以后,工農(nóng)的形象開始融入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范疇之中。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郭沫若的愛如同那首膾炙人口的民歌《鴿子》一樣,灑遍全中國、溝通了整個地球。 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充分傾訴在了《鳳凰涅磐》這首鎮(zhèn)書之作上。祖國的悲慘現(xiàn)實鋪設(shè)在前、為前途而進行的英勇斗爭緊接在后、最終一個燦爛輝煌的明天原原本本呈給了觀眾,大幕便應(yīng)聲而落。郭沫若變成了一個出色的導(dǎo)演,將他所有的喜怒哀樂分配給了詩中的各個元素。他的指揮棒一起,真摯的感情有了、綺麗的想象具備了、大膽的自我形象也存在了!而P凰涅磐》是郭沫若情感勃發(fā)的最高潮,仿佛一首高亢的《我愛你,中國》就在耳旁回蕩。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文學(xué)創(chuàng)作始于詩集《女神》,終結(jié)于戲劇《屈原》。縱觀他解放后的詩作,多以歌功頌德為中心、宣揚新社會新風(fēng)尚的風(fēng)雅之作,著實乏善可陳。以至于后代評論家不客氣地說他已經(jīng)淪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御用文人。筆者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有盡頭的,倒不如忘卻郭老后半生政治唱和的日子,將奔放的《女神》連同后來的《星空》《前茅》《恢復(fù)》詩集一道熔煉于自己的胸臆中,永遠留存一個英姿颯爽的青年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