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思考的高中作文素材
人總是需要很多思考,通過思考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完善自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于寫思考的高中作文素材,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思考的價值
斯太菲克在美國伊利諾斯州亨斯城退役軍人管理醫(yī)院療養(yǎng),在逐漸康復期間,他讀了《思考致富》一書,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本書讓他學會了思考。
他想到了一個主意。斯太菲克知道,許多洗衣店都把剛熨好的襯衣折疊在一塊硬紙板上,以保持襯衣的硬度,避免皺折。他給洗衣店寫了幾封信,獲悉這種襯衣紙板每千張要花4美元。他的想法是,以每千張1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些紙板,并在每張紙板上登上一則廣告。登廣告的人當然要付廣告費,這樣他就可以從中得到一筆收入。
出院后,他就投入了行動中。
由于他在廣告領域中是個新手,他遇到了一些問題,雖然別人說,“嘗試發(fā)現(xiàn)錯誤”,但我們說,“嘗試導致成功”,斯太菲克最終取得了成功。
斯太菲克繼續(xù)保持他住院時養(yǎng)成的習慣——每天花一定時間從事學習、思考和計劃。
后來他決定提高他的服務效率,增加他的業(yè)務。他發(fā)現(xiàn)襯衣紙板一旦從襯衣上拆除之后,就不會為洗衣店的顧客所保留。于是,他給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很多家庭保留這種登有廣告的襯衣紙板呢?”解決的方法展現(xiàn)于他的心目中了。
他在襯衣紙板的一面繼續(xù)印刷一則黑白或彩色廣告而在另一面,他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一個有趣的兒童游戲;一個供主婦用的家用食譜;或者一個引人入勝的字謎。斯太菲克給我們談到一個故事,一位男子抱怨他的一張洗衣店的清單突然莫名其妙地不見了。后來他發(fā)現(xiàn)他的妻子把它連同一些襯衣都送到洗衣店去了,而這些襯衣他本來還可以再穿穿。他的妻子這樣做僅是為了多得些斯太菲克的菜譜!
但是斯太菲克并沒有就此停滯不前,斯太菲克把他從各洗染店所收到的出售襯衣紙板的收入全部送給了美國染學會。該學會則建議每個成員應當使自己以及他的行業(yè)工會只購用斯太菲克的襯衣紙板。這樣斯太菲克就有了另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你給別人好的或稱心的東西愈多,你所獲得的東西也就愈多!
正是在十分寧靜的心情下,我們才能想出最卓越的主意。當你抽出一部分時間從事思考時,不要以為你是在浪費時間。思考是人類從事其他事業(yè)的基礎。你的一天有1440分鐘;將這個時間的1%——僅僅14分鐘——用于思考、學習和計劃,你實現(xiàn)目標的速度將會是驚人的。
沉重的思考
我想,在和平時期,沒有人會用死去證明生的可貴。然而,當美軍的炮火肆無忌憚地落在伊拉克的土地上,當巴以爆發(fā)愈來愈多的流血沖突,當恐怖分子在別斯蘭市上演慘無人道的劫持人質殺人的一幕……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和平是如何落幕的,我看到尊嚴被踐踏,看到人性被泯滅,看到生命被蔑視!
一個政權的建立或推翻是不是一定需要無數(shù)無辜的人民為此付出血的代價?多少冤魂在無聲地控訴,多少眼睛燃燒著憤怒的火焰,多少稚嫩的拳頭早已為此緊握——炮火平息不了動亂,只會增添仇恨!
都說同一階級的爭權奪利是一場鬧劇,那么同為一條條鮮活生命的人類之間的殘殺又是什么呢?我只能說那是一場血淚交加的悲劇。我看到新聞媒體的鏡頭早已被血染紅,然而,可悲的是依然有人不斷地加入到這場悲劇中去。當罪惡的彈頭肆意掃射,幸福、希望、快樂便在硝煙四起時灰飛煙滅!
戰(zhàn)爭為了什么?其結果無非兩種:勝利或失敗。但是,那又有什么意義?在滿目瘡痍的家園上,這一切顯得那么荒唐,可悲,一地幸福的碎片折射出戰(zhàn)爭的影子,蒼白無力!炮火中,硝煙里,災難總是突如其來。信仰已經(jīng)凝固,夢想已經(jīng)風化,槍口下的人們,每一秒都臨深淵、履薄冰般提心吊膽地度過,他們只能做兩件事情:埋葬或者被埋葬!誰來為他們負責,戰(zhàn)爭難道只是堆砌了一座噩夢般的宮殿?
槍口互對是可怕的,而死里逃生也同樣悲慘。如何面對被毀壞的家園?如何承受親朋好友永遠離去的悲哀?這都是揮之不去的傷痛。戰(zhàn)爭的陰影仿若欲雨前的烏云,無邊無際地在地球的某個角落罩下。仇恨,悲傷早已被炮火打入他們的靜脈,隨著血液的流逝化為永世的痛苦!
炮火會得到暫時的平息,但只要利益是永恒的,戰(zhàn)爭便是永恒的。我無法成為為戰(zhàn)爭而叫囂的一群人之一,也無法充當一名冷血而麻木的看客。當我一次又一次把目光投向硝煙彌漫的地方,有些思考是沉重的……
給思考一個空間
對于魯迅先生的文章,時下多數(shù)的年青人,或許都習慣性地敬而遠之。一來是其文章的背景與我們已有一定時代距離,不免生澀難懂;二來是日益加速的都市生活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我們“淺閱讀”式的讀書習慣,已很難有那份時間和心境來品味經(jīng)典了?擅棵孔x到這篇《藥》,又不禁使人感受到一股執(zhí)著而深重的力量。
文章通過描寫華老栓買下用革命黨人夏瑜的鮮血制成的人血饅頭給兒子華小栓治病的故事,向人們展示著特殊背景下形形色色的病態(tài)靈魂,痛斥著黑暗統(tǒng)治下人們思想的麻木與愚昧。
小說的結尾是華大媽與夏四奶奶的墳前相遇,悲劇性卻也是戲劇性的一幕,兩個平凡的家庭最終都沒能夠收獲完滿的幸福。小栓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是所謂“神藥”——人血饅頭讓殘留的希望化為灰燼;夏瑜的死,是必然也是偶然,可悲的是,自始至終,無人理解自己的一腔愛國革命熱情,即便是自己的母親……
藥,不僅可鄙地指向那荒謬的“人血饅頭”,更是魯迅先生對于拯救國民愚昧思想的思考與探索。
而放下書本,放眼社會,固然這是和平而安定的年代,但我們真的確定自己身心健康嗎?
當鼠肉披著羊皮肆意闖入我們的餐桌,飲用水未過檢測就跳入我們手中,你還敢說自己食得放心嗎?當建筑工地的粉塵卷入我們的鼻腔,空氣中一再爆表的pm2.5被吸入我們的肺部,你敢確定自己能健康長壽嗎?當大學生因怒氣殺了室友,小學生因嫉妒奪了朋友的性命,你敢說自己絕對安全嗎?當一再強調生命脆弱,卻還是有人不顧交通燈,把生命晾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中央,你敢保證下次撞上他的不是自己嗎?當腐敗可以偷偷潛入“隱秘會所”,滿含誠意的“愛心捐款”銷聲匿跡,你還敢相信自己活在和諧安逸的時代嗎?…….
是時候需要放慢腳步去思考了,要拿什么治療我們日益發(fā)達的經(jīng)濟同落后的社保建設的“瘸腿疾病”?拿什么撫慰我們身處繁華卻滿腔落寞的“心靈創(chuàng)傷”?魯迅有言“沒有思考和悲哀的地方,就不會有文學”,而事實上,如若不給思考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終將消逝的又豈止是文學?恐怕最終是生命與國家!
孟子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永遠心存憂患意識,才會讓我們對現(xiàn)實有所思考,才能不斷地在發(fā)展的浪潮中及時找到治愈現(xiàn)實弊病的藥方,讓個人和國家都健康地成長!
經(jīng)典的力量歷久彌新,讀經(jīng)典,窺現(xiàn)實,在思考中找尋希望的平衡點,這是《藥》此刻教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