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慎獨為話題的作文
【簡評】這是一篇說理透徹的議論文。從身邊的種種“擺平”現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接著,用三個自然段闡述了“慎獨”的內涵,即“慎獨是什么?”每段開頭都以一個形象的比喻句作為本段的論點,三句構成排比,結構嚴謹、思路清晰。把“慎獨”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課”、“道德品質的試金石,”、“社會生活的凈化器”。從個人上升到社會,三個比喻句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這里可謂“頗具匠心”!接下來,提出了一個觀點:怎樣才能做到慎獨呢?關鍵要在“隱”和“微”上下功夫。這個觀點把“慎獨”這個觀點詮釋得“入木三分”!緊接著,又提出慎獨的方法:①嚴格要求自己;②自我反省:舉了XX年感動人物:王順友的事例,貼進社會生活,緊跟著時代的步伐,給文章注以“新鮮的血液”,使論據充分,有說服力。結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風景”,一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尋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飛揚!
例文2
人生不能沒有慎獨
第一幕
時間: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地點:魯國郭門里
內容概要:在一個天寒地凍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美貌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沒發(fā)生非禮行為。
畫外音:柳下惠之所以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是因他能夠堅守慎獨。深更半夜,面對楚楚動人的美女毫不動心,能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色欲,表現出讀書人的高尚人生修養(yǎng)。
第二幕
時間:宋朝
地點:子罕家中
內容概要:宋國有個人給大夫子罕送來了一塊好玉,子罕卻不肯收。送玉者誤以為他嫌玉的質地不好,急忙解釋它是塊經玉匠斷定的寶玉。豈料子罕卻說:“我把不貪圖別人的財物當作‘寶’,而你把這塊寶玉當作‘寶’,如果你把它給了我,那么我們都喪失了自己的‘寶’。還是讓我們各自守住自己的‘寶’吧!”
畫外音:子罕“以不貪寶”,被譽為千古美談。他身居高位,卻能兩袖清風,面對價值連城的美玉,能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物欲,堅持操守,毫不動心,表現出為官者的高尚道德情操。
第三幕
時間:元代戰(zhàn)亂的某個夏日
地點:大梨樹旁邊
內容概要:元代大學者許衡一日外出,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耐。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個人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你不摘梨呢?”許衡就說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么亂,管它是誰的梨。”許衡說:“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畫外音:“梨雖無主,我心有主”。言約意豐!它充分顯示了許衡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咬定做人的崇高準則,不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化,都要時時牢記心中有主,不隨波逐流,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口欲,恪守慎獨。
第四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