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丟棄的歷史感
林杰
當我們沉醉于祖國的地廣物博,大好河山時,何曾想過,天上的云彩,地上的森林,地下的石油,正化作煙塵,一絲一縷的離我們遠去……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大國,然而,誰具有歷史感呢?
我們經(jīng)常高談闊論孔孟之道,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背叛良心,是自己的父母如陌生人?我們常說我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可為什么大街上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罵人打架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我們還把孔融讓梨,季布一諾的故事背得滾瓜爛熟,可真正弄呢各項他們學習的人能有幾個?……這難道能證明:“我們是大國公民,我們具有歷史感”嗎?
相反,在一些我們自認為歷史較短的國度,人民卻都具有歷史感:韓國影星金喜善來中國時,要求只乘坐韓國車,如果沒有,別的國家的車也可以,只要不是日本車。在一次訪談節(jié)目結(jié)束后,主持人一時疏忽用日語說了一句:“再見”?蓻]想到金喜善轉(zhuǎn)過身來,流著眼淚對觀眾說:“請大家跟我學,韓語的再見是這樣說的……”在美國,一個警局設(shè)計出了一套新警服,民眾強烈反對,原因是新設(shè)計的警服很像是二戰(zhàn)時期德國納粹軍官穿的衣服;后來在一次會議上,一位軍官穿著新警服當眾敬禮并說:“嗨!希特勒!”表示對其的諷刺,最后那名軍官被逮捕并獲刑入獄……如果說我國是一個大國,那么我們就理所應(yīng)當?shù)某蔀榱?ldquo;大國公民”然而,作為大國公民,我們又是以怎樣的姿態(tài)站在世界之巔的呢?我們把歷史從小讀到大,甚至還要背,要考,可我們的歷史感又跑到了哪里,難道是因為歷史太悠久就不應(yīng)有歷史感?恐怕不是。我們確實讀歷史,卻并沒有真正領(lǐng)會那些歷史人物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沒有去踐行,甚至在政治課本上,我們還會經(jīng)常讀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代表。”可他們“傳統(tǒng)”到哪里去了?難道“傳統(tǒng)”到?jīng)]人去踐行嗎?
就像魯迅所說的,我們要改變的是首先是中國人的精神。在13億人中,只有那一小部分人具有歷史感,“文明禮儀之邦”何在?中國的發(fā)展又怎么能快?
歷史感不在歷史書中,而應(yīng)該時刻存在于我們的心中,當我們每個人都時刻想著:“我是大國公民”,中國才能真正蘇醒過來,威震四方!
大國公民,不在國土之大,而在精神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