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
我從小就喜歡看相聲小品,到現(xiàn)在也一樣。我也喜歡表演小品?晌铱偸呛ε履欠N許多人都在看我表演的大場面。直至五年級的那次“慶元旦”活動中,我終于下定決心,四處找演員,表演了《龍三看病》這個小品,我萬萬沒想到,大家非常喜歡這個小品。班中的“表演之星”十分欣賞我的形象與演技,那一次的大隊(duì)會中,他與我表演了《瘋狂小偷》。從此,我成了學(xué)校中的“紅人”,一年級的小孩一看見我就打招呼:“你不是那‘小偷’嗎?”我不介意他們叫我“小偷”,反而特別高興,“看,那么多人都認(rèn)識我”。
那一天,老師神秘地找到我,原來,學(xué)校又有活動了,這是一次專門的語言類節(jié)目演出。我們班表演的是從那次六年級的“慶元旦”活動中選取的三個精品小品;《感激師恩》,《打針》,和《傻子上學(xué)》。我演的正是《傻子上學(xué)》中的“傻子”。雖然這個小品我們表演過,可我們演出還是經(jīng)歷了許多挫折。
我們面對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劇本問題。我們以前演只挑選了其中一小段——四五分鐘時間,這顯然不夠。但劇本全部打印出來后,我們又立刻發(fā)現(xiàn)了一個致命的問題;臺詞不健康。我們找到老師,老師又找到夏主任,夏主任提議說,可以把臺詞改一下。于是,小杜同學(xué)自告奮勇地接受了這個任務(wù)。他用周末的兩天時間,在a4紙上寫上修改后的劇本,又給我們一人打印了一份。這個問題解決了,但越來越多的問題又來了。
第二個問題,便是道具問題。我不但得打扮得像個傻子,還得表現(xiàn)出臉上被打的痕跡,并在臺下半分鐘時間裝備上。每天空閑時間,我就像一塊橡皮泥,對著鏡子,把自己捏成各種形狀。終于有一天,我把自己捏成了一個傻子;帽子翻著戴,紅領(lǐng)巾掛在肩上,唱唱跳跳地上臺。被打的痕跡呢,我用創(chuàng)可貼貼在臉上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又迎來了第三個問題;演技問題。演老師的那位同學(xué)平時排練都挺逼真,可一到試演那天,她竟幾次忘詞,而且特別僵硬。明顯是緊張了。對付緊張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勁排練,讓她即使緊張也僵硬不起來。于是我們一有空閑就排練,在演出的前一天,我們在我家排練到晚上八點(diǎn),自認(rèn)為沒什么問題了。
到了演出那一天,我們在演出前幾分鐘在臺上比劃好位置。演出十分順暢,唯一的風(fēng)險之處,就是我的移動麥克的電瓶在中途掉落了,幸好沒人看見——我把它放進(jìn)了褲兜里繼續(xù)演….。下了臺后,沒人再叫我“小偷”了,都叫我“傻子”。隨便他們怎么叫吧,反正我聽了高興。
我對這種藝術(shù)的追求,已經(jīng)很多年了。這種藝術(shù)看似低俗,但它的內(nèi)涵十分高雅。它不僅僅讓我出了風(fēng)頭,更讓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我愛這種語言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