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寫作文500字
顯然,這正是在封建專制體制下“權欲”無限膨脹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從起初連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的一無所有,到登上皇位權傾天下,還要想著為“家天下”的繼承者削除“權杖”上的“芒刺”,這其中的發(fā)展規(guī)律,必然推動整個極權體制運轉成一部瘋狂的“絞肉機”,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后宮的女人們,毫無例外地無法逃脫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命運。
人民大學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到“胡藍兩案”時說,明清兩代都有人懷疑他們的所謂“謀反”實為子虛烏有,而他則干脆斷言是兩起“冤案”,這就和電視劇中所展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大相徑庭了。當然,電視劇如此演繹謀反與平叛的故事也并非毫無根據(jù),因為在《明史記事本末》中,也記載了“胡藍”意欲謀反的種種“蛛絲馬跡”,按照這些線索來編劇,顯然可以加強戲劇性,從而對觀眾有更大的吸引力。
盡管迷失在歷史迷霧中的“胡藍”事件真相難明,但照我看來,他們的“反”或“未反”,并不影響封建統(tǒng)治下君臣關系的本質。在那樣一種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嚴重地扭曲變形。皇帝對權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勢必經常在信疑之間游移;權臣對皇位也未必毫不動心,只是要看實現(xiàn)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罷了。皇上所謂“愛”卿如命者,臣下所謂“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經有過,那也只是個別的現(xiàn)象,“非典型”的現(xiàn)象而已!
陳寶國在這部電視劇中,終于剎住了在《大宅門》中形成的表演慣性,擺脫了“白景琦”的影響,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這位傳奇皇帝的復雜形象。演到后來,我看他已經“入戲”很深,感同身受地體驗到專權者“高處不勝寒”的孤獨、疑懼和痛苦了。但徐帆所演的馬皇后,卻成為一個概念化的形象,當然這首先是劇本的問題,不過徐帆的說白也確有毛病,總給人不自然的感覺。后宮的另幾個女人,倒是演得各具特色,尤其是達蘭和金菊,我認為是演得很好的。 屈原<離騷> 司馬遷<史記>
屈原(前339?~前278?)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