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二)
名著導讀:《朝花夕拾》(二)
【閱讀導航】
優(yōu)美的文字摯熱的情感
——《朝花夕拾》導讀
作為敘事性散文的《朝花夕拾》,與魯迅的小說一樣,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同樣運用白描的手法,十分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chuàng)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吾鏡先生大聲朗讀古詩時“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币粋舊學老先生的形象躍然紙上!栋㈤L與〈山海經(jīng)〉》中寫阿長睡覺時,伸開兩腳兩手,再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辦法翻身。如實描寫,毫無諱飾,勾勒出一個真實鮮明的農(nóng)村婦女形象!短僖跋壬分忻鑼懱僖跋壬莻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睛,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抑揚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這藤野先生,據(jù)說是穿衣服太馬虎,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公車去,致使管車的疑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都小心些。這些一系列的描寫將藤野先生生活上的馬馬虎虎與治學、教學的嚴謹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朝花夕拾》中除了塑造眾多的人物形象外,全書還貫穿著一個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
《狗·貓·鼠》中有一個神往于“老鼠成親”的充滿童趣的“我”!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有捉蟋蟀、捕鳥的頑皮好動的“我”,敢于提“怪哉”為何事物的充滿好奇地“我”,《五猖會》中有對背不出、不準去看會的封建家長制和封建教育不滿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瑣記》中,則有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愛國青年“我”。
《朝花夕拾》雖然記敘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斷,但個篇聯(lián)系起來看“我”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深受封建教育對心靈的損害而萌發(fā)叛逆思想,離家去異地走異路,成為愛國青年和革命民主主義者,歷歷可見。
散文雖然是任意而談,但魯迅認為,散文的這種寫法是將作者思索體驗的世界,暗示給細心的讀者們。裝著隨便的涂鴉模樣,其實卻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也就是說那些看似隨隨便便寫來的東西實則是經(jīng)過作家精心挑選的!冻ㄏκ啊肥腔貞浶陨⑽模貞浭歉鶕(jù)事實的,不能虛構,但可以選擇,魯迅所寫的事件和細節(jié)就是精心的選擇和提煉的,因此常常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比如《瑣記》,他從作者離開s城到赴日留學之前,寫了四年的生活,寫了他不斷探索前進道路的曲折過程,通篇就是有幾個典型細節(jié)構成的。由衍太太寫到了對s城人的臉和心早已了然,要去尋找別樣的人們。其次寫中西學堂,表明他所追求的是為時人所不齒的“異端”。南京的水師學堂和路礦學堂均是烏煙瘴氣。最后到日本去,以臨行前一個前輩同學的可笑的叮囑作結,說明當時社會風氣還是視到國外去為畏途的。正是通過這一連串富有點性特征的細節(jié)寫出了作者立志要走出一條新路來的努力和奮斗。
《朝花夕拾》在寫作手法上,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有機地揉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作者把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時弊的議論中,常插入相關的童話、傳說和典故,增添了閱讀的趣味。作品多用白描的手法,以極為簡潔的線條描畫場景、勾勒靈魂。作品中的時代風貌,事態(tài)習俗,風土人情,人物神態(tài),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量的真實細節(jié)構成的,在表現(xiàn)手法上多采用對比、夸張、烘托、比喻等手段強化主題。語言清新流暢、潔凈優(yōu)美、親切感人,而且色彩紛呈,有的尖銳辛辣,有的質樸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機警!冻ㄏκ啊肥乾F(xiàn)代回憶散文的典范之作。
【知識延伸】
私塾制和三味書屋
私塾制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須生入學不必經(jīng)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空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或做一個楫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guī)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shù)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tǒng)一的要求和規(guī)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yǎng)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jīng)》《教兒經(jīng)》《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jīng)、《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是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shù),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lián)即可。而“長學”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yǎng)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行為禮節(jié),像著衣、叉手、作楫、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guī)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tǒng)。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聽先聲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后學生回到自己位子上去朗讀。凡先生規(guī)定朗讀之書,學生必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的學生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jīng)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最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幼年就是在這里讀書的。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nóng)村——黃埔莊、小臯啅避難,故學業(yè)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乃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是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堅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边@匾和畫,解放之前曾散失,解放后,黨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的光線很弱,空氣也顯得潮濕。魯迅讀書非常勤奮,在“三味書屋”讀書時,他自制的“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小書簽深得壽鏡吾先生的贊賞。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他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來歷,據(jù)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