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書報告
初中時,曾讀過這本書,其實也只能算是隨手翻了翻,因為書中并無太多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才讀到一半就被其它小說吸引了去,只留下一種印象,知道它在揭露舊社會的丑態(tài)。時隔兩三年,雖涉世未深,卻也有了更深的閱歷,重讀此書,便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我要說,這部書并不是一部具有時代局限性的作品。
書中方鴻漸是當時眾多赴歐洲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中的一份子,應該說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他又不同于其他人。他代表了那些抱著“游學”心態(tài)來到歐洲,只等弄到學位后學成歸國,享受留學生的地位和待遇的一部分人。不過,到底他也只是個成不了大事的假知識分子。那些混到學位的人轉而對自己的“游學”經(jīng)歷如數(shù)家珍,回國后便大加宣揚,聞訊者無不贊揚其學業(yè)有成,同時他們又憑空增加了無數(shù)的仰慕者,于是春風得意,準備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那些人不同,方鴻漸對自己買到文憑并不以為然,每每有人提到他的文憑和博士學位,他總是感到心虛和慚愧,與前者相比,他還算有一點良心。其實,最初在買文憑之前,他也經(jīng)歷了一番思想斗爭,直到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借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jù)!贝撕螅彩冀K不能擺脫假文憑帶來的困擾,這在后來成為了他取得成功的絆腳石。來到三閭大學,方鴻漸害怕被揭穿,同時心中又有那么一點良心發(fā)現(xiàn),不敢拿出文憑,只能勉強當個副教授,還要看校長的臉色、受同事的鄙視;而恰巧,他發(fā)現(xiàn)與他同畢業(yè)于克萊登大學的“校友”韓學愈卻榮任系主任,并且這主任的位置正是憑借著他一直沒有發(fā)掘到的“母!钡拿麣。這更讓方鴻漸陷入后悔與自責的矛盾之中。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造假事件卻也屢見不鮮。繼“假奶粉”、“假藥”事件后,又聞“文學作品抄襲”、“影視作品抄襲”…,在國際上也有一時鬧得沸沸揚揚的“黃禹錫論文造假案”。社會上造假且若無其事地把它發(fā)揚光大的韓學愈式的人越來越多,以致社會上公平競爭的氣氛被破壞殆盡。我們在街頭隨處可見的辦證的廣告始終無法根除,一方面是由于辦證人的“執(zhí)著”,而另一方面這些廣告也受著供求關系的影響,如果沒有有這方面需求的人,那么那些靠辦證為生的人自然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毋庸贅言,想要根除社會上的造假之風,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當然,也許有些受到感化的造假者會變得像方鴻漸一樣,雖深懷造假技藝,卻不再濫用,甚至轉而向人們揭露造假內幕。但是,我們的社會既不需要韓學愈式的人,也不需要方鴻漸式的人,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有道德的人一起將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競爭與機遇并存的平等公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