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還是分擔作文1000字
窗外,風(fēng)聲瑟瑟,雨聲蕭蕭。葉兒再次默默地走出家門,撐著傘,獨自徘徊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希望能看見那個熟悉的身影朝家這邊走來。迷蒙的雨霧,青石板路上濺起的朵朵水花,伴著足下串串沉重的跫音,使葉兒的心更加冷縮迷茫,步子越來越緩——
相愛容易——只因為可分享
“得鏘鏘——得鏘鏘——”“噼噼啪啪”“砰——砰——”忽然,一陣熱鬧的鑼鼓爆竹聲涌入了葉兒的耳朵,原來前面巷口的鄰居家今天娶媳婦。四鄰八鄉(xiāng)的親朋好友都來道賀,分享他們的喜悅。年青的小倆口臉上寫滿了幸福與甜蜜。手捧鮮花的俊美新娘,與帥氣的新郎牽手,依偎著走進了甜美而又神圣的婚姻殿堂。這時,葉兒腦海里又無數(shù)遍涌現(xiàn)出教堂里新娘與新郎莊嚴的誓詞:從今日起,不論禍福,貴賤,疾病還是健康,都愛你,珍視你,直至死亡。”耳邊無數(shù)遍回響著“執(zhí)子之手,與爾偕老”的愛的宣言,葉兒的心也不免有了一份暖意。這對新人,從今以后,將攜手走過人生:不僅分享人生旅途中的陽光,還要分擔人生旅途中的風(fēng)雨。甘苦與共,禍福共擔。
“每對新人當初都是如此的赤誠,如此鄭重地向?qū)Ψ匠兄Z?僧斕鹈鄣膼矍榕c平淡的日子相守,與財米油鹽相伴,一遇困境時,昔日的這番承諾,似乎早已蒼白無力;往日的甜蜜,似乎也早已平淡如水,甚至——”
葉兒不愿再往下想,她只謹愿這對新人不要像他們——
相處太難——只因為有分擔
邁著沉重的步子,葉兒失望地登上樓,回到那個令她厭惡讓她千百次想逃離但又不得不回的家,推開門,見爸爸又痛苦地緊縮成一團,倒在沙發(fā)上,屋子里滿是凄涼之氣!葉兒心里一陣又一陣發(fā)涼。難道媽媽真的就這么決絕,永不回來了嗎?
昔日的家溫馨無比。至今葉兒耳邊還會響起一家人開心的笑,腦海里涌現(xiàn)的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每每這時葉兒的心里便會盛滿暖暖的愛……曾讓葉兒千般依戀萬般珍視的家,卻如今已是百孔千瘡,風(fēng)雨飄搖。只緣于那猶如晴天霹靂的診斷結(jié)果:肝癌。這個結(jié)果一度摧毀了爸爸的生存意志。畢竟作為頂梁柱的他,得了此病,家何以支撐?不但幫不了家,還要拖累妻兒……爸爸絕望到了極點。而媽媽一改往日的溫柔,似乎對爸爸很是冷淡,一言不發(fā),少了妻子應(yīng)有的安慰關(guān)心與體貼照顧。這一改變讓爸爸很是傷心難過,經(jīng)常暗自垂淚。那時葉兒不解媽媽怎會變成一個如此冷漠絕情的人。難道真如奶奶感嘆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難道愛情親情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真的如此不堪一擊?
葉兒忍住悲憤,滿懷憐愛地似大人般把爸爸擁在懷里,全身滿是撕心地疼。葉兒也不知道對媽媽該不該有恨。曾經(jīng)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海誓山盟,曾經(jīng)的卿卿我我蜜意濃濃,曾經(jīng)的……最終都敵不過一場病痛的考驗,一場患難的見人心?相濡以沫風(fēng)雨同舟,似乎在媽媽身上找不到半點痕跡。夫妻只能同甘,不能患難?只有享受的權(quán)利,而無分擔的義務(wù)?
但我們?nèi)誀渴职最^——只因懂得分享,更懂得分擔
“老頭子啊,你還是悠著點吧!我來照顧兒吧,你可別摔著哪兒,給我添亂!”院子里,奶奶一個靜地叮囑爺爺。
“老婆子,咋能悠著呢!你身體并不比我有好啊,每天既要照顧生病的娃,還要照顧我,咱爺兒倆真是拖累你了。想你跟我一輩子,享了幾天福呢?隨后是爺爺悲戚的哽咽聲。
是啊,奶奶一生享了幾天福呢?年輕時,為了一大群孩子,為了這個家與爺爺一起起早貪黑地打拼,才拉扯大六個娃,供他們讀書,然后幫他們一一成家立業(yè)。這對穿越了大半個世紀風(fēng)雨的老人,攜手走過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彼此用真誠與責(zé)任,用自己的愛與擔當,踐行著當初彼此那份真誠樸素的承諾:不論禍福,貴賤,疾病還是健康,都愛你,珍視你,直至死亡。”“山無棱,才敢與君絕。”葉兒想,奶奶是不知此詩,也不懂此詩的,但她知道自己肩頭的責(zé)任與義務(wù),知道人間有情也應(yīng)有義。即使日子清貧,即使有難,我亦應(yīng)不離不棄。
那一刻,葉兒深切懂得了語文老師那深情地朗誦:“我們分擔寒潮、風(fēng)雨、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也才真正懂得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這些詞語中的厚重與幸福。
漫步走在校園,葉兒又遇到了那一對與爺爺奶奶年紀相仿的退休老教師。正手牽手如戀人般蹣跚于校園的林蔭道上,手機里正播放著蘇芮那首深情款款的《牽手》。這畫面這歌聲那彌漫了整個人生真正的愛與堅守,給寒冬更給葉兒帶來了漫天的暖意與感動,正無聲地詮釋著:愛,是分享,也是分擔。
又起風(fēng)了,葉兒理了理凌亂的頭發(fā),望了望那遠去的身影,看了看身旁寒風(fēng)中日趨長大的小樹,肩頭似乎沉重了許多。她轉(zhuǎn)身快步走向教室,因為她知道自己應(yīng)該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