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jié),這個節(jié)日在中國已經傳承了兩千五百多年年,有著久遠的歷史意義。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到已逝的人的墳墓前,為他們掃墓,祭奠他們。
清明節(jié)到底是怎么來的呢?最開始,清明節(jié)只是一個節(jié)氣,后來,由于其日期與寒食節(jié)相近,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陷害逼死了太子申生,他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亂,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的臣子們,除了幾個忠心耿耿的人,都陸陸續(xù)續(xù)的走了,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大臣卻沒走。有一次,重耳餓的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做熟后給重耳吃,才救了他。19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大臣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后經人提醒,才急忙派人尋找。當晉文公來到他家時,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有大臣提議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讓介子推自己出來。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不見他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在安葬介子推遺體時,晉文公發(fā)現(xiàn)了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在清明節(jié),我認為我們應當去祭奠一下那些英雄!坝行┤嘶钪,他已經死了;有的人已經死了,他還活著!蹦切樽约旱膰遥瑸樽约旱娜嗣穸鵂奚约旱纳屠娴娜,就是英雄;那些為國家的利益而艱苦奮斗在戰(zhàn)場上的兵將們,就是英雄。比如,在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中,鍘刀下慷慨就義的,放牛娃王二小,勇炸碉堡的等等。他們身為祖國的一份子,在受到外國侵略者的侵犯時,毫不畏懼,前赴后繼的沖在第一線,用自己的鮮血和全部的力量團結起來,打擊侵略者,維護祖國的安寧。他們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可以去掃烈士墓,為烈士們獻上一束花,以示自己的敬意。
現(xiàn)如今,祖國科技迅速發(fā)展,經濟也越來越發(fā)達,也許不再需要我們整天奔波在戰(zhàn)場上,為祖國流血流汗。但我們也不能輕易的忘記,我們今天的成就,今天的和諧穩(wěn)定的生活是由無數(shù)英雄烈士的鮮血換回來的,我們的五星紅旗是由鮮血染成的。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未來祖國的接班人,就更應該學會繼承和發(fā)揚這些英雄的精神。
感清明,憶清明,用自己的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學習英雄們的精神,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