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麻糍
寒假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目睹麻糍的制做。
一進家門,院子里一番熱鬧景象,七大姑八大嬸的,大家有條不紊忙碌著。有一股米香撲鼻而來,嗯,真香!我定神一看,院子里有個爐灶,里面火燒得正旺,上面有口大鐵鍋,有一個木蒸籠端正地“坐”在鐵鍋上,鳧煙四起,米香四溢,一下子引起我的好奇心。這是干什么呢?我百思不解地向媽媽“請教”:“這木蒸籠里的是什么呀?”“糯米啊。”“那麻糍怎么做?辭年為什么要搗麻糍呢?”我打破沙鍋問到底。“麻糍是用糯米,用清水洗凈,放在水缸里浸泡一個晚上,然后拿出來瀝干,放在蒸籠里蒸熟;接著倒在石搗臼中,二人配合搗成糯米團,就做成了麻糍!迸叮瓉砣绱搜剑
正當米香濃烈的時候,糯米熟了。大人們把蒸熟的糯米飯倒入早已洗凈石臼里,只見有一年青力壯的,挽起袖口,兩腳前后擺開,微蹲下腰,提起大石錘,一旁的爺爺趕緊提來一桶淸水。正當年青力壯的石錘砸下,爺爺用手沾上冷水,迅速地把石臼里的糯米翻一下。年青力壯的又砸下,爺爺又是眼疾手快地沾水,把石臼里的糯米努力地翻一下。我的好奇心又上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石錘重,錘砸下去,糯米粘在石臼或石錘上,必須翻一下,而且冷水具有防燙,防粘的特點!卑职终f,“有一人拿搗子頭反復搗,另一人不停翻轉搗臼里的糯米團,兩人必須配合得當。”不一會兒,爺爺他們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了。走馬換人,爸爸不行,沒倆下就停下,我簡直沒機會提動大石錘——太沉了。幾人輪流,過一會兒,糯米漸漸成糊狀,而看不出米粒時,白胖胖,熱乎乎的,使我垂涎欲滴。
這時,大人們已經準備好大桌,用炒熟的黃豆粉均勻地撒在桌上,搗好糯米團倒在桌上,并且左右兩人共拿搟面杖,把糯米團搟平搟均勻,由于糯米的粘性,使大人們干得汗流浹背的。須臾,糯米團乖乖的壓成扁扁地,薄薄地。這時麻糍基本上定型啦!用菜刀把麻糍切成小小的方形,一塊塊的麻糍就正式成功啦!望著白白的,嫩嫩的麻糍,恨不得能多咬幾塊!在竹篩子里放涼一會,就可以收藏啦!收藏后的麻糍可以保存好長時間,等想要吃的時候再拿出來慢慢地食用。
搗麻糍是家鄉(xiāng)的習俗,雖有點累,但也是喜悅的,帶著豐收的喜悅,生活幸福香甜。我愛家鄉(xiāng)的麻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