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后感900字:聽《實驗小學小升初講座》有感
聽后感900字:聽《實驗小學小升初講座》有感
家長會后,我到四樓階梯教室聽取了《實驗小學小升初講座》,這是校長特地為五年級家長聘請的實驗中學一名資深心理咨詢老師帶給我們的講座。這堂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主講人王在玲老師給我們簡單地講了人的一生。孩子從胚胎開始,到出生,又歷經(jīng)嬰兒期、少兒期、青年期直至孩子成家立業(yè)、結(jié)婚生子,在不同的時期,父母有不同的煩惱,做父母的一生都為孩子操碎了心。為了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家庭教育至關重要,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必須先了解孩子處于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理性地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其次,王老師指出:孩子犯錯都是家長教育得不好。就這一點,王老師講了幾個實例,具體分析孩子的心理。一名初一學生總是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同學打架,王老師不深究這名學生的原因,而是把他的父母找了過來,經(jīng)詢問得知,他的父母分居一年多,夫妻間破裂的感情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傷害,孩子把壓抑在內(nèi)心許久的怨恨和不滿發(fā)泄到了同學身上。經(jīng)過王老師的心理指導,夫妻關系緩和,孩子至今各方面表現(xiàn)良好。還有眾所周知的藥家鑫事件、復旦大學林某投毒案、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碎尸案等,這些學生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但是心理不健康,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沒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因為一點瑣事就走上了犯罪道路,在驚恐、惋惜的同時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很可能會讓一個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人才成為危害社會的人。
最后,王老師又分析了初中各階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會叛逆,喜歡交朋友。做家長的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正確引導孩子如何交朋友,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讓孩子做一個善良、誠實、樂于助人、積極向上的人。
王老師還指出,好的習慣養(yǎng)成一定要在小學階段完成,因為6——12歲是一個習慣養(yǎng)成時期。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以后就很難改變了。這一點,對我的啟發(fā)最大。
聽了這堂極有意義的講座,我從中吸取了一些精髓,總結(jié)了幾條心得:不能過于溺愛孩子,該放手的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也不能對孩子過于嚴厲,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員,擁有發(fā)言權,聆聽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的家庭成為一個民主型的家庭,讓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