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jié)——陳獨秀:五四運動仍在進行中
五四運動固然直接由巴黎和會引發(fā),但這場反帝愛國運動沒有呈現出"義和團"式的民族主義狂熱,不能不說與新文化運動開創(chuàng)了開放的世界視野有關
陳獨秀天生是一個具有叛逆性的知識分子,向來不憚以異端的姿態(tài)表現其自由精神。
這種叛逆性格,使陳獨秀的一生富于悲劇傳奇的色彩。五四時期,他的聲譽和影響力達到頂點,此后,從個人遭遇而言,陳獨秀為他的作為付出了代價。
新文化運動意在革新中國傳統(tǒng)文明,為中國帶來了各種學術思潮、思維方法,以及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等觀念;新文學運動提倡口語寫作,使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平民化道路。五四"反帝愛國運動"是前兩個運動合乎邏輯的突發(fā)形式。陳獨秀之于五四,若以"精神教父"相稱,應屬恰當。
192017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即以文化革新為宗旨:"惟屬望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巴比倫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1912至192017年間,北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限制公民權利的法律和政令,輿論空間其實有限。正是在有限的空間里,《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幾乎唯一的堡壘,五四新學人通過《新青年》發(fā)表社會、文化主張的同時,形成了一個對學生界具有影響力的思想集團。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月刊1917年初,陳獨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如果說《新青年》是新知識分子的輿論基地,北大則是新知識分子的聚會所。在北大期間,陳獨秀似乎經歷了一次思想轉變,《新青年》逐漸脫離避免直接開展政治批評的軌道,越來越多地批判北洋政府,主張開展群眾運動。次年冬陳獨秀與李大釗教授顯示出了更深的投合,一起創(chuàng)辦了時評刊物《每周評論》。在此前后,陳獨秀和李大釗還協(xié)助北大學生創(chuàng)辦了《新潮》月刊。這份學生刊物以"批判的精神、科學的主義和革新的文詞"為原則,它的創(chuàng)辦證明新知識界對學生的思想影響。
陳獨秀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種種主張,招致保守勢力的強烈不滿。壓力之下,陳獨秀于1919年3月辭去北大文科學長職務。陳獨秀去職,隱約傳達出五四前夕社會緊張而充滿硝煙味的氣息。
五月四日學生游行所以發(fā)生,固然直接由巴黎和會引發(fā),但這場反帝愛國運動沒有呈現出"義和團"式的民族主義狂熱,不能不說與新文化運動開創(chuàng)了開放的世界視野有關。陳獨秀192017年曾說:"蓋保民之國家,愛之宜也;殘民之國家,愛之也何居乎?"他一直批判"淺薄的自私的國家主義和愛國主義"。
學生抗議活動高潮階段,有資料說陳獨秀、李大釗等教授力勸學生們不要過于激烈。但6月11日,陳獨秀在街頭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時被逮捕。這份宣言提出罷免親日分子、撤銷北京警察總部、保障市民集會和言論的絕對自由等要求,號召若政府不能滿足,市民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此前兩天,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發(fā)表了"出了研究室便入監(jiān)獄,出了監(jiān)獄便入研究室"的隨感。這些情況顯示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態(tài)度其實相當激進。
學生停止罷課以后,五四運動進入新的階段。新知識界開始分化,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社會信仰。陳獨秀認為知識分子應采取各種行動實現他們的政治目標,開始致力于"為新政治建立一個社會基礎"。至1920年,陳獨秀開始信奉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第一任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