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素材歷史故事
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是漢語經(jīng)過千錘百煉形成的固定詞組。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小學生作文素材歷史故事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生作文素材歷史故事一
物極必反[wù jí bì fǎn] ,成語,道家哲學。指事物發(fā)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武曌[zhào]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臨朝聽政,不久,她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天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
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jīng)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天皇帝還是不肯放手。 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天皇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xiàn)在的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xiàn)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
鸌[hù]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huán)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chǎn)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物極必反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好的貼近現(xiàn)實,真正和眼前的生活到達某種默契,求得最佳的生活方式,也許這正是現(xiàn)代人最可取的生存智慧。
小學生作文素材歷史故事二
齊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舊時凡因不是門當戶對而辭婚的,就是指戀愛、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遠,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齊國是春秋時代的大國,有次北方山戎國舉兵侵入齊邊境,情形相當危急。因此向各國討救兵,希望合力把敵軍打敗。
不久鄭國接到消息,馬上派忽率大軍援救。忽年輕善戰(zhàn),打的山戎抱頭鼠竄,贏得空前大勝利。
齊國國君對忽感激萬分。原本三年前齊國國君第一次見到他時,有意將自己女兒文姜許配給他,但卻被他拒絕了。
忽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合適的配偶,而齊國是個大國,對于小國的忽而言實在不適合。
三年后忽幫齊國打退強敵,齊國國君又舊事從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絕說:“三年前我們之間沒任何關系時,都不敢娶齊國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們打倒山戎國,而娶公主回去,百性豈不是以為我?guī)П饶銈,只為了娶公主?”
根據(jù)《左傳》中的這一段記載,公子忽引用了《詩經(jīng)》中“自求多福”的詩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會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認為為自己將來的統(tǒng)治在于自己,無需通過聯(lián)姻依靠大國。也許說門不當戶不對只是一個借口噢!
小學生作文素材歷史故事三
怒發(fā)沖冠[nù fà chōng guān],指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璧玉。這塊璧是春秋時楚人卞[biàn]和發(fā)現(xiàn)的,所以稱為和氏璧。
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jù)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
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并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換15座城池。
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么辦?”
“秦王已經(jīng)許了愿,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璧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璧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后,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后,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
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這時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璧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璧送歸趙國。
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