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
(李涵云)
情到深處引人愁,癡迷不癡獨自憂。
癡月
月光如水,撒在窗前的臺子上,給石頭砌的臺子鍍上了一層溫柔的銀光。古來文人雅士們都熱衷在這如水月下,斟一杯美酒,對月表達自己的情懷。
“無言獨下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代國君李煜 ,都說他是昏君,整天不理國事,縱樂于美女、美酒、美景之中,可有誰懂他的寂寞?在黃金萬丈光芒之中,他卻在內(nèi)心深處希望著有一天脫去皇帝的錦袍,做回一個普通人,牽著自己心愛的子女,在西樓上,賞月,暖了這蕭瑟的清秋。
癡愁
在萬家歡樂,但唯你獨身一人時,你是否也曾憤慨過“明月當空引人愁,萬家歡樂惟我憂”?
愁,愁,愁!愁己,愁家,愁國,古代詩詞中有多少面容悲寥、愁苦的感懷之士,揮筆一氣呵成膾炙人口名篇?
“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為何愁?雙眉緊鎖,自己滿腔才華,但懷才不遇,功業(yè)無成,愁,哪能不愁!極度的人生苦悶難以解脫。“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所以,即使是李白,怕也要以醉臥于一葉扁舟來緩解如云環(huán)繞在心頭的“愁”。
癡醉
詩是離不開酒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沒了酒哪來得這豪放的詩句?醉既是一種解脫,一種宣泄內(nèi)心的方式,不醉,真心該如何表露?
“ 酒酣胸袒尚開張,鬢傲霜,又何妨?”既有美酒痛飲酣暢,何必顧忌兩鬢添霜。縱情放筆,渾酒自如,如果沒了就酒的助興,蘇軾還能這么暢快淋漓?他是真醉,還是癡醉?
癡者,甚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