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華石鼓園
崔亞文
地處炎帝故里、青銅之鄉(xiāng)、佛骨圣地的寶雞,有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名勝古跡,如果你知道姜子牙,那么就應該知悉釣魚臺,如果你知道張三豐,那么你也會知道金臺觀……然而在這眾多的名勝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屬那中華石鼓園了。
一個溫暖的午后,我們踏著深秋,游覽了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出土地—— 石鼓山。其實石鼓山既不高也不顯眼,他沒有秦嶺的巍峨氣勢,也沒有華山的險峻地勢。古人云:山不再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然而,就是因為十面石鼓的出土,讓石鼓山聞名天下。自古以來,帝王們視這十面石鼓為掌上明珠,足以見它的珍奇。
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向山頂前進,金黃色的銀杏葉給石鼓山披上綢緞,臺階中間的漢白玉浮雕,更是令人驚嘆不已,漫山遍野到處都彌漫著周秦文化的氛圍。
不知不覺中,在風兒的陪伴下,我們來到了山頂,眼前突然豁然開朗,一座高大雄偉的閣樓映入我眼簾,白墻、灰瓦、紅柱的仿秦漢風格建筑,這就是西北五省第一古閣——石鼓閣。它高56.9米,從外面看它只有五層而已,可是當你走進閣樓里面,你會發(fā)現(xiàn)他有九層,寓意是之尊,象征著周秦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崇高地位。登上閣樓,放眼望去,寶雞市的景象盡收眼底,真是一覽眾山小啊。在這個閣樓中,有著聞名于世的十面石鼓。它們高約兩尺,直徑一尺,上細下粗頂微圓,是由花崗巖石制成,每面石鼓重約一噸。它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經(jīng)歷了風雨滄桑,它們蝕跡斑斑,殘缺不全,然而就是這樣的十面鼓,卻讓我們寶雞大放光輝。關(guān)于這十面石鼓還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
公元627年,在石鼓山上有位放羊的老人發(fā)現(xiàn)這十面造型怪異的石頭,上面刻著神秘的文字,筆法奇異,無人能識,鄉(xiāng)民們認為是天降神物,于是都來焚香跪拜。“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唐肅宗躲避到了鳳翔,聽說了這神秘的石鼓,心生好奇,令官員將十面怪石運往鳳翔,后由于戰(zhàn)亂又埋在荒野。安史之亂平定后,又派人尋找到安放于鳳翔的孔廟。后又因李唐王朝的戰(zhàn)亂,石鼓被盜一空,從此銷聲匿跡。
北宋司馬光之父親司馬池在鳳翔當知府,為了討好宋仁宗皇帝,又派人到處尋找石鼓的下落,費盡周折,終于讓消失了百年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但可惜的是只有九面鼓,急功心切的司馬池偷偷地吩咐工匠造假一面,但是后來又被文物專家識破,他也因欺君而獲罪。后來宋仁宗又派金石收藏家相傳師尋找那一面鼓。向傳師住客店時在屠夫刀下發(fā)現(xiàn)了眼前的磨刀石就是失蹤兩百多年的“作原石鼓”,讓這十面石鼓終于團圓。
元明清三代石鼓被存放在北京孔廟?箲(zhàn)勝利后,蔣介石撤退中國臺灣,欲帶走石鼓,但因飛機超重,只得忍痛割愛,使石鼓終得保全。至今真品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據(jù)研究,石鼓是先秦所造,每面石鼓刻有一首四言詩,文字蒼勁有力,嚴謹而工整,為篆體字,也叫石鼓文,詩中描寫著秦公漁獵、慶典、祭祖敬天等活動。而中華石鼓園廣場周圍的所有的人文景觀都是根據(jù)這十面石鼓上的詩句描寫場景所造,蔚為壯觀。
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它注定將失去未來,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我也被眼前穿越千年的石鼓深深地折服,為寶雞的燦爛文化和悠久的歷史而自豪。夕陽西下,我們結(jié)束了對石鼓山的參觀,但周秦文化燦爛的光輝依然熠熠生輝!
指導老師:陳飛
點評:全文布局精巧,鋪陳大氣,駕馭文字瀟灑自如,文筆優(yōu)美,抓住石鼓山這一名勝古跡特點,挖掘出它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條理清晰,言之有序。風景和名勝相結(jié)合,古跡和典故相結(jié)合,敘述和描寫相結(jié)合,人文和情感相結(jié)合,層層遞進,用扎實的文字功底寫出了石鼓山歷史文化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