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華石鼓園(6篇)
三迪小學五年級 劉宇恒
在我的家鄉(xiāng)——寶雞,有許多的名勝古跡,有炎帝故里的炎帝祠、歷史上有名的姜太公釣魚的姜子牙釣魚臺、歷史悠久的中華石鼓園。而我這次,在神筆作文老師的帶領下游覽了中華石鼓園,中華石鼓園坐落在石鼓出土地的石鼓山上,石鼓園因石鼓而得名。
周六早晨,秋風習習,我們高高興興的來到了石鼓山腳下,抬頭望去一片紅海,一片綠海,一片黃海,遮蓋了半個天地。
我們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踏上了青灰色的臺階,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路旁時而是野花野草鋪成的地毯;時而是似酒般醉人的楓樹;時而傳來幾聲婉轉動聽的鳥叫,美不勝收。走在黃葉紅葉鋪成的小路上,腳下發(fā)出“沙沙”的聲響,像是林中的交響曲,在這樣寧靜的氣氛中,一絲富有聲音的色彩。
不知不覺中,我們穿過了“漢字春秋”的浮雕,走到了一座外看是五層的巨大建筑跟前,老師說:“這座建筑叫做石鼓閣,外看五層,內有九層,象征著至尊的崇高身份,閣樓高56.9米”,在石鼓閣面前,我覺得自己十分渺小,石鼓閣頂上有一只金雞,那是寶雞的象征。
我們排著隊,壓抑著心中急興奮,進入了石鼓閣內部,里面別是一番景象,一樓是書法展示,那些字體有的堅勁有力,有的柔軟無力,有的看似龍飛鳳舞,其中卻柔情似水……。二樓是十面鼓得仿制品,展柜上擺放著《前車》《吾水》《田車》……十面鼓,外形形如鼓狀,上下小,中間大,每一面鼓上都有用篆體字刻的一首四言詩,這些詩主要記載了秦朝皇帝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上面的每一個字都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正所謂一字萬金,可是經過歲月的洗禮,人為的破壞,上面的字好多被磨損掉了,令人惋惜不已。這十面鼓被譽為“中國九大鎮(zhèn)閣之寶之一”。三樓介紹了石鼓石鼓的變遷,石鼓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最終被安放的北京故宮博物館。
走出了石鼓閣,在廣場上驚奇發(fā)現象形文字鋪滿了整個廣場。
一陣陣悅耳的鐘聲飄入我的耳中,我們循著鐘聲來到了秦公慶典,發(fā)現了兩排整齊的青灰色編鐘。我們拿著手中的筆敲著編鐘,好像來到了秦公慶典的現場,舞女們翩翩起舞,舞揮動著身上的彩帶,樂師們把握自己手中的樂器,演奏出一段段優(yōu)美的音樂。
我們穿過了祭祖敬天的雕塑,順著小橋流水的千河風光看到了栩栩如生戰(zhàn)馬和騎兵,穿過了五德園,我們來到了青銅器博物館,青銅器博物館被大大小小不一的灰黃色、帶有浮雕的房屋包圍著,中間有一面青銅色并刻有古代花紋的大鼓。
時間不早了,依依不舍的離開了。
中華石鼓園你見證了秦周朝的模樣,讓我聽讀了十面具有傳奇色彩的石鼓,讓我欣賞了石鼓山美不勝收的景觀,你令我流連忘返。
讀此篇作文,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多處的排比句,彰顯了你的文采,中華石鼓園在你筆下變神圣、美麗,令人充滿向往。層次分明,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游中華石鼓園》 三迪小學四年級 楊勇
上周六,我們去中華石鼓園游玩,中華石鼓園坐落于十面石鼓出土地的寶雞石鼓山上。
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往上走,接著踩著青灰色的臺階走了上去,穿過了一條公路,我發(fā)現了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漢字春秋”四個大字,緊接著我們就看到了臺階中間有兩個漢白玉的浮雕,分別刻的是倉頡造字和秦始皇統一文字和貨幣。
欣賞著漢白玉的浮雕,我們已登上了山頂,眼前豁然開朗,一座宏偉壯麗的閣樓呈現在我的眼前,它是中華石鼓園的主要景區(qū)之一——石鼓閣,它從外面看是五層,而里面卻是九層,象征著之尊崇高的身份,是由白墻、紅柱、灰瓦構建,石鼓閣是仿秦漢建筑,在閣樓的最頂端有一只金雞,仿佛象征著我們的寶雞。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了石鼓閣,第一層是書法展示,書法寫得真是蒼勁有力,
第二層展示的是從石鼓山出土的十面鼓,分別為《作原》《車工》《而師》……,石鼓上下小,中間大,高兩尺,直徑為一尺,在每面鼓得外面是用篆體字刻的一首四言詩。這些四言詩給我們演繹著秦朝皇帝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可是經過歲月的洗禮,人為的破壞,上面的字好多被磨損掉了,好多鼓面已經凹凸不平。其中的《作原》正中間凹了進去,仿佛像一個大水桶,可能是古人用它盛水而致。第三層是石鼓上篆體字的拓印和翻譯出來的簡體字,最主要的是石鼓的變遷,石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見證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從而可見它經歷真是坎坷,不過最終還是被國人保存了下來。
出了石鼓閣,我們順著漢字長廊,來到了秦公慶典的現場,看到了兩排青灰色的編鐘,上面刻有古代的花紋,好多同學已經是情不自禁用手中的筆去敲打編鐘,一陣陣清脆,悅耳的聲音傳了出來,在編鐘的前面,又用銅鑄造的三個舞女,她們擺弄身姿,翩翩起舞,隨時的絲帶也隨風飄揚,旁邊還有兩位為她們伴奏的樂師,也是用銅鑄造,一位手拿長棍,敲打著編鐘,另一位坐在石凳上,用修長的手指彈奏著古箏,仿佛我都能夠聽到優(yōu)美的聲音,我仿佛穿越到了秦宮慶典現場,看到了秦王跟大臣們舉杯暢飲的快樂場面。這個場面是由石鼓里面的《而師》、《田車》、《作原》鼓上的四言詩描繪的場景而做。
我們繞過了祭祖敬天,穿過了千河風光和涉馬渡河,我們來到了青銅器博物館,青銅器博物館被大大小小不一的灰黃色、帶有浮雕的房屋包圍著,中間有一面青銅色、并刻有古代花紋的大鼓。
中華石鼓園,我在這里收獲到了中國周秦文化和歷史。
點評:
語言表達流暢、自然,按照移步換景為序,寫作順序一目了然,抓住石鼓園的最大特點來寫,詳細寫了石鼓閣、秦公慶典,描繪詳細,刻畫得栩栩如生,表達自如,過度自然,詳略得當。
《游中華石鼓園》寶雞五處小學六年級 楊晉
我的家鄉(xiāng)在寶雞,他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他是我們華夏民族周秦文化的發(fā)祥地,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xiāng)”的美稱。我的家鄉(xiāng)山清水秀,名勝古跡眾多,有佛教圣地法門寺,鐵馬秋風大散關,釣魚臺,大唐秦王陵,張三豐修道處金臺觀,也有讓我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中華石鼓園。
上個周末,神筆作文的陳老師和亢老師帶領我們來到石鼓山游覽。正好是一個層林盡染的深秋時節(jié),整座石鼓山上好像披上了一層華麗的織錦緞,石鼓山沒有秦嶺山那么高聳入云,但因為石鼓的出土讓它熠熠生輝。遠遠望去,山頂上一座巍峨的石鼓閣映入眼簾!
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向山頂爬去,路兩旁的風景如畫,楓葉紅得似火、紅的奔放、紅的熱烈;金黃色的銀杏葉像一個個翩翩起舞的蝴蝶,黃的迷人、黃的燦爛。通往山頂的臺階古樸典雅,到處洋溢著周秦文化的氛圍。
一陣清爽的秋風吹來,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爬上了山頂,眼前豁然開朗,站在石鼓山上,整個石鼓園的景色盡收眼底。石鼓山,東臨茵香河,南靠秦嶺山,西望市區(qū),北瞰渭河。據老師講,石鼓閣是西北五省第一高閣,高56.9米,白墻灰瓦紅柱,從外面看有五層,從里面看有九層,象征著周秦文化至尊的崇高地位,在藍天白云映襯下,顯得更加的雄偉壯觀。
當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石鼓閣的展覽廳,我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十面神秘的石鼓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它們高約兩尺,直徑一尺,是一個上細下粗形似鼓的花崗巖石,每個重約一噸,上面刻有清晰的文字,老師說他們已經歷經千年的歷史,滄桑風雨,命運坎坷。
公元627年,在石鼓山上,有一放羊的老人放羊時發(fā)現了10面怪異的大石,石體形似鼓,上面刻有神秘文字,筆法奇藝,無人能識,鄉(xiāng)民認為天將神物,焚香跪拜。
“安史之亂”中,唐肅宗躲避鳳翔,聽聞石鼓,心生好奇,令官員將10面石鼓運往鳳翔賞玩,后因戰(zhàn)亂又埋荒野。“安史之亂”平定后,又挖掘存放在鳳翔孔廟。后又因李唐王朝戰(zhàn)亂,石鼓被盜一空。
北宋司馬光之父司馬池任鳳翔知府,為討好宋仁宗皇帝又派人查找石鼓,費盡周折,終于使消失百年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可惜只有九面,求功心急的司馬池便找來工匠造假一面,得到宋仁宗的獎賞,后又被文物專家識破,因為造假欺君而獲罪。
后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受命宋仁宗,到處尋找丟失的那一面石鼓,向傳師住客店時在屠夫的刀下發(fā)現這塊磨刀石竟然就是失蹤了兩百多年的“作原石鼓”,十面石鼓終于團圓。
元明清三代石鼓存放在北京。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撤退中國臺灣,欲運走石鼓,但因飛機超重,才得以保全。
據研究,石鼓是先秦所造,每面石鼓上為一首四言詩,文字為蒼勁有力、嚴謹工整的篆體字,詩句描寫著秦公漁獵、慶典、祭祖敬天等活動場景。它們的名字分別為:田車鼓、車工鼓、開醫(yī)鼓、鑾車鼓、雷雨鼓、作原鼓、吳人鼓、吾水鼓、而師鼓、馬薦鼓。細看每面石鼓,已是蝕跡斑斑……
石鼓的歷史多么悠久啊,它們經過風風雨雨,經過了千百年的曲折,沒想到我們現在還可以親眼看見的十面鼓,去研究它的歷史價值。我為寶雞擁有這么多的燦爛文化而自豪!
指導老師:陳飛
點評:對石鼓山的觀察和感受非常的深刻,尤其對它的歷史文化挖掘得非常的深厚,文筆生動優(yōu)美,重點突出,寫出了石鼓山歷史文化內涵,言之有序,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色相結合,名勝和典故相結合,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大氣恢宏!寫的很好!
《游中華石鼓園 》列電中學初二 修靜悅
宏偉高大、古典、美麗的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傳奇的歷史色彩,這是我從一些去過石鼓園的人口中得知。中華石鼓園坐落于石鼓出土地的石鼓山上,它東臨茵香河、南靠秦嶺主峰雞峰山、西望市區(qū)、北瞰渭河。
而在今天,我終于如愿所償地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地方——中華石鼓園。
隨著老師帶領我們行走步伐,我們穿過了一片蜿蜒曲折的臺階,走到了最后一個臺階時,感覺頓時豁然開朗,空氣清新放眼望去,一座宏偉壯麗的古典閣樓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白壁、紅柱、灰瓦仿秦漢建筑的設計結構,外五層、內九層,象征著之尊的高貴身份,沒錯,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石鼓閣。塔高56.9米,越往上越小,在塔頂立著一只金雞,仿佛象征這寶雞。
說到在這里,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進去看一看了,跨進了石鼓閣的門檻,就像進入了時空隧道一般,將我的心運到了相隔久遠的秦朝,慢慢的走在了第一展覽廳,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幅的書畫,走近細看,那穩(wěn)重有力的字體,流露著淡淡的墨香,像是在向你訴說著什么似的?
走在通往下一個展廳的臺階上,我的心里充滿了喜悅,也充滿了好奇問號,聽著老師的解說,又有點對古代文化驚嘆的感嘆號。我們來到了盼望已久十面鼓跟前,他們呈石青色,每個鼓上都刻著一首四言詩句,十面鼓因鼓上的詩而有了名稱,分別為:《前車》、《車工》、《鑾車》、《作原》……,這一面面鼓向你訴說著秦朝人民的生活狀況,它們的存在,是古代人們的技藝和文化的結晶,它們一個個都有磨損,有缺角,有著悲苦的過去。我贊美它們、欣賞它們,并崇拜它們!
我們出了石鼓閣,可我的腦海里依然想著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是十面鼓。
這時一陣清脆悅耳的鐘聲又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們隨著遠處傳來的聲音走向了秦公慶典,這排列整齊的編鐘,大大小小、各具情態(tài),我也迫不及待的用手去敲打它,大鐘聲音沉重,小鐘悅耳。在這一排編鐘前,還有著用銅做出的宮女,她們翩翩起舞很是美麗,身后有兩個樂師,一個雙手拿著長笛,雙眼合攏,像是已陶醉其中,另一個面帶微笑,撥動著古箏的琴弦,仿佛那一刻是多么的美好,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秦公慶典。
接著我們順著天河風光來到了涉馬渡河,三位戰(zhàn)士,騎著戰(zhàn)馬,緊皺眉頭,像是要奔赴戰(zhàn)場,奮勇殺敵,為國效力。
五德園,青銅器博物館是古代文化的精華,象征著悠遠的歷史長河。
通過今天的親身體驗,讓我對中國的古代歷史文化,古人的智慧,更對石鼓的身份,表示驚嘆和崇敬。
點評:
本篇作文氣勢磅礴,文筆灑脫,充滿激情,從而滲透出你對中華石鼓園的熱愛與崇拜。感情真摯,語言優(yōu)美、生動,詳略得當,刻畫出一幅優(yōu)美、生動的畫面。中心明確,層次分明,真是一篇佳作!
《游中華石鼓園》寶雞五處小學四年級 郭佳成
我的家鄉(xiāng)在寶雞,那里山清水秀,是周秦文化的發(fā)祥地,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xiāng)”之美稱。寶雞名勝古跡眾多,有佛教圣地法門寺,鐵馬秋風大散關,姜子牙釣魚臺,張三豐修道的金臺觀,更讓我驕傲和自豪的是中華石鼓園。
上個星期六,亢老師對大家說:“咱們去參觀中華石鼓園吧。”我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大聲的歡呼著,跳躍著;“走吧,走吧,趕快走吧!”剛好這是一個層林盡染的深秋時節(jié),是觀看秋景的最佳時間。來到石鼓山下,放眼望去,一座高大巍峨、氣勢恢宏的石鼓閣矗立在山頂。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再深,有龍則靈。我們的石鼓山,沒有華山的險峻,也沒有秦嶺的巍峨,但因為石鼓的出土讓它聞名天下。
在上山的途中,楓葉紅得似火,銀杏葉黃得燦爛,黃的醉人。通往山頂的臺階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倉頡造字而和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浮雕圖案,整座石鼓山上洋溢著周秦文化的氛圍。
不知不覺我們就爬上了山頂,站在石鼓山上往下看整個寶雞市,你就能感覺到石鼓山東臨茵香河,南靠秦嶺山,西望市區(qū),北連渭河。高大雄偉的石鼓閣矗立在山頂上,聽老師講,這可是西北五省第一閣樓,石鼓閣高56.9米,外五內九層,象征著周秦文化至尊的崇高地位。
當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石鼓閣展覽廳,十面石鼓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石鼓直徑一尺,高兩尺,上細下粗頂微圓,形狀似鼓,是用花崗巖石做成,每個重一噸。它穿越了千年時光,歷經坎坷的滄桑變遷,經歷了風風雨雨,已是蝕跡斑斑。他的發(fā)現還有著傳奇般的故事。
公元627年,在石鼓山上,有一放羊的老人放羊時發(fā)現了10面怪異的大石,石體形似鼓,上面刻有神秘文字,筆法奇藝,無人能識,鄉(xiāng)民認為天將神物,焚香跪拜。
“安史之亂”中,唐肅宗躲避鳳翔,聽聞石鼓,心生好奇,令官員將10面石鼓運往鳳翔賞玩,后因戰(zhàn)亂又埋荒野。“安史之亂”平定后,又挖掘存放在鳳翔孔廟。后又因李唐王朝戰(zhàn)亂,石鼓被盜一空。
北宋司馬光之父司馬池任鳳翔知府,為討好宋仁宗皇帝又派人查找石鼓,費盡周折,終于使消失百年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可惜只有九面,求功心急的司馬池便找來工匠造假一面,得到宋仁宗的獎賞,后又被文物專家識破,因為造假欺君而獲罪。
后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受命宋仁宗,到處尋找丟失的那一面石鼓,向傳師住客店時在屠夫的刀下發(fā)現這塊磨刀石竟然就是失蹤了兩百多年的“作原石鼓”,十面石鼓終于團圓。
元明清三代石鼓存放在北京?箲(zhàn)勝利后,蔣介石撤退中國臺灣,欲運走石鼓,但因飛機超重,才得以保全。
據研究,石鼓是先秦所造,每面石鼓上為一首四言詩,文字為蒼勁有力、嚴謹工整的篆體字,詩句描寫著秦公漁獵、慶典、祭祖敬天等活動場景。它們的名字分別為:田車鼓、車工鼓、開醫(yī)鼓、鑾車鼓、雷雨鼓、作原鼓、吳人鼓、吾水鼓、而師鼓、馬薦鼓。
我愛寶雞的風景名勝,更愛因石鼓而聞名的中華石鼓園!
指導老師:亢 潔
點評,能按照游記的寫作順序安排全文的結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抓住石鼓山風景名勝這一特點,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相結合,巧妙插敘歷史典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寫出了石鼓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內容豐富,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文筆生動優(yōu)美,全文大氣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