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我學會了包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jié)人們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起源于中國民間。那粽子又是怎么來的呢?傳說,粽子是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而開始制作流傳的。人們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魚吃而損壞,就將粽子作為魚餌投放。于是,每年的那一天,人們就以相互送粽子來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六一兒童節(jié)這一天,我和我們班的同學一起來到黃昊威家的鄉(xiāng)村灶臺歡度六一并舉行包粽子活動。我們上午九點多就到達了鄉(xiāng)村灶臺。一看、啊,包粽子的很多材料都準備好啦!有糯米、花生、海蠣干、香菇、蝦仁、鵪鶉蛋、竹子葉……等,形形色色,看的我眼花繚亂。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趕快跑去洗手。洗完手,來多眾多的粽子材料前,有一個老阿姨在旁邊手把手的教我們怎么包粽子。只見她先拿起兩片竹葉尖對尖的疊在一起,然后折弄成一個圓錐體,在確保這個圓錐體沒有漏洞之后,就往里面加生糯米和花生等佐料,加到五分之四的時候,就把這個“三棱錐”倒過來,然后再把它壓實、弄平,再抓住剩下的那部分粽葉對折,然后壓到粽子上面。如上再做一次,就可以用麻繩捆扎了。這樣,一個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照著她的方法自己做了一個,可最終做成的卻是一個難看的“粽球”,我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媽媽身邊,望著媽媽手中包好的粽子,媽媽見我難受的樣子便安慰我說:“寶貝呀,包粽子也不是她們一生下來就會的,熟能生巧,她們也是勤學苦練才練就了今天這樣包粽子的技術。像你這樣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怎么能包好呢?”聽了媽媽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我便打起精神,重新來到包粽子的地方練習起來,經(jīng)過多次失敗我終于能包出像樣的粽子了,最后我包出幾個像樣的粽子了。望著這些我親手包的粽子,我非常高興和自豪,哈哈!我終于學會包粽子啦!
包完粽子,我與同學在戰(zhàn)斗盤里玩陀螺,時間就像飛速旋轉的陀螺一樣,偷偷的從我們的歡聲笑語中溜走了。午餐時間到了,吃著我們自己包的粽子,我們都分外高興。吃完飯我們還去抽了獎,時間悄悄地從抽獎箱上飛走了。我們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這充滿歡樂的地方。
這次包粽子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我終于學會包粽子啦!不僅如此,我還收獲了很多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