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拾趣
“普通話“名稱的由來 “普通話”這個名稱,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來的。他在19xx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他還注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當時人們又稱“普通話”
為“藍青官話”。元、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應考、做官、經(jīng)商的人很多,天長日久,他們也學會了普通話,但他們的北京話,卻又多少雜有地方口音,人們就用“藍青”比喻它(“藍青”比喻不純粹)。
開始,這種話只能在官場使用,所以稱“官話”。后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官話不合適了,民國初年又有了一個新名,叫“國語”。
“國語”的名稱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對。1931年,瞿秋白同志曾反對國語一詞,并且對“普通話”做了比較科學的解釋。全國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非常關心漢字改革工作,不僅使“普通話”成了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詞(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而且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文字改革的一項任務。
《辭!放c《辭源》的區(qū)別 《辭!纷畛蹩杏1936年。它是按部首編排,以字帶詞,兼有語文字典和百科詞典性質的大型綜合性辭典。1980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修訂出版的《辭!,收選詞目十萬多條,包括成語、典故、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的名詞術語等。釋文主要是介紹基本知識,解決讀者“質疑問題”的需要,兼顧各學科的固有體系。
《辭源》編纂于19xx年,1915年出書。1979年由商務印館出版。1983年出齊的四卷本《辭源》基本上保持原來特色,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同時又吸收現(xiàn)代詞書的特點,以語詞為主,重在溯源,指出每個字、詞最初出現(xiàn)在什么古書上,作什么解釋。《辭源》共收詞目十萬余條,用繁體字。
《辭源》和《辭海》不同的是:《辭源》側重解釋語詞典故、古代文物典章制度,不收現(xiàn)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詞目,收詞止于鴉片戰(zhàn)爭。它實際上是一部古漢語專業(yè)性辭典。
中國最早的語法書 語法也叫“文法”,是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的工作成果。
我國古代并沒有語法書。到宋時,蘇詢二十七歲始發(fā)憤寫作,專門練句就用了十年。如果他能有一部語法書參考,那一定會省很多工夫。
中國最早的語法書是清末語言學家馬建忠寫的《馬氏文通》,1898年成書。稍后,章錫琛為此書做了校注。全書共十卷,分正名、實字、虛字、句讀四部分。主要例句是從經(jīng)、史、子、集里選出的,參考拉丁語法,結合中國語言的習慣,求其所同所不同者而寫成。這便是我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語法專著。正名,是介紹語法術語;實字,相當于現(xiàn)在的實詞;虛字,相當于現(xiàn)在的虛詞;句讀,相當于現(xiàn)在的標點符號。
“事典”是什么意思?
中日兩國經(jīng)濟專家合作編輯了《現(xiàn)代中日經(jīng)濟事典》一書“事典”是什么意思呢?
“事典”來自日語。在日語辭典里,“事典”有這樣兩種意思:一是“匯集各種各樣的事情并加以解說的書籍”,而且加了“在解說事情這點上與解說詞匯的‘辭典’是有區(qū)別的“這樣的注釋;二是“事典”即“辭典”(或詞典)!笆碌洹
一詞就是日本人利用漢字組字法創(chuàng)造的漢語詞匯(即“日本制漢語”)的一例。事實上,在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漢語中有許多類似情況的詞匯,也就是象“事典”一類的詞匯又回“娘”家了。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我國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主要文體,又叫“制義”、“時文”、“八比文”。
八股文的規(guī)則隨時代不同小有變化,但大體上每篇要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幾部分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這四個部分各自要有兩股兩相比偶的文字,這就是八股文名稱的由來。八股文的字數(shù)一般不超過七百字。
八股文的命題取自《四書》、《五經(jīng)》,行文要求“代圣賢立言”,就是只能用孔子或朱熹等人的口吻說話。解釋《四書》只能依“朱注”,不許自由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