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指導教師劉希儒
看見姥姥昨晚泡了紅小豆,以為她要煮粥,可又見她拿出深綠色的葦葉,黃綠色的馬蓮。我恍然大悟,原來姥姥是要包粽子了。
“萌萌,你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姥姥一邊問我一邊把昨晚泡好的江米、紅小豆,還有用許多調(diào)料腌制好的半寸見方的肉塊兒,擺放在桌上。“當然知道。”我得意洋洋地答道,“據(jù)說將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戰(zhàn)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楚懷王不聽屈原的‘聯(lián)齊抗秦’主張,屈原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江兩岸的村民得知這一消息,蜂擁般的來到江邊,男人們劃船奮力打撈,婦女、兒童和老人們則將葦葉包成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饑腸轆轆的魚蝦蟹有損屈原的身體,這便是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吃粽子習俗的來歷。”
“萌萌真棒,懂得知識真多,那你過來,來看姥姥怎么包粽子。”我和姥姥來到廚房,把馬蓮、葦葉放在開水里煮了大約三分鐘,馬上把它們從熱水里撈出來,放到冷水里冷卻。“為什么要放到冷水里冷卻?”姥姥笑瞇瞇地對我說:“原來你也有不懂的問題!好,我告訴你,那是為了防止葦葉和馬蓮變黃,要不然不就不好看了嗎?”姥姥把從冷水中撈出的兩片葉子的正面(沒莖)一上一下地排好,沾上水,雙手抓住葉子,向后對折成漏斗形(底部無洞),左手托住卷好的葦葉,右手拿勺挑進三分之一的米,再放入甜絲絲的大蜜棗,蓋上一層江米后,右手抓起葦葉的上半部,左手拍打葦葉的底部,這么做是為了讓粽子的“漏斗”裝得滿滿的,用多余的葉子蓋上頂部,再用馬蓮捆綁結(jié)實,在粽子上系一個蝴蝶結(jié)。“姥姥,我還想吃肉粽呢。”“別著急,慢慢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肉粽子、豆粽子、甜棗粽子全都裝進了鍋里。當粽子裝進鍋里三分之二時放水,水沒過粽子一寸高后蓋上鍋蓋,用大火燒十分鐘后,高壓鍋發(fā)出“咝咝”聲,再蓋上閥門,改換成小火,這時,滿屋就已經(jīng)開始飄動著粽子的清香。
我的心像閥門蓋一樣跳動著,呼吸著粽子葉的清香。期盼著,期盼著,這鍋粽子趕快煮熟,耳旁仿佛聽到:“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午;葦葉香,飄滿堂,粽葉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的祝福聲。
一個小時后,姥姥打開鍋蓋,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放到嘴里,“!真好吃。”
點評:
年年過端午,歲歲包粽子?稍诿β档娜藗儗Ω鞣N節(jié)日都日漸疏淡的今天,小作者卻以包粽子為題,為我們上了一堂民俗傳統(tǒng)課。
雖然文題為“包粽子”,但文章的內(nèi)容沒有簡單局限在“包”上,而是巧妙地擴散鋪呈了有關(guān)端午節(jié)來歷的內(nèi)容。不僅豐富了筆墨,還提升了粽子的“含金量”,這部分內(nèi)容是以人物對話引入的,非常自然。接著又以姥姥的一句話(第三自然段首句)適機的將內(nèi)容過渡到“包”,這部分內(nèi)容作者重點抓住了姥姥的動作,關(guān)鍵程序中并配合姥姥的講解,讓“包”這一活動更具體了。小作者不僅善于觀察人的動作,捕捉人的語言,連粽子入鍋放水多少,火候的大小變化都熟于心,真不愧是個有心人。
最讓我們嘆服的就是粽子快出鍋的那一段描寫,為了透出一個“急”字,小作者把自己的心比作“高壓鍋的閥門蓋”,多么適情適景呀!而且還恰當?shù)匾昧嗣裰{,端午的氣氛不覺濃上每一個人的心頭。
結(jié)尾收筆自然,是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