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一定是金(駁論文)
人們常說,沉默是金。長著一張嘴,卻只拿它吃飯,不愿意用它說話,這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
持此論者,其理由無非以下兩點。
首先是,沉默可以避禍。國人常說一句話:“禍從口出!边@該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留給國人的血的教訓(xùn)。古往今來,因言獲罪者不計其數(shù),司馬遷不過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遭受了宮刑的凌辱,生不如死;楊修也不過是把曹氏的“雞肋”解說了幾句,便被殺了頭。說話不慎,輕則下獄,重則殺頭,甚至滿門抄斬。從明哲保身的角度看,不說話至少可以保命。
衰亡民族默無聲息,善良百姓的沉默,背后是屈服、忍讓和服從,可是,奴隸的沉默就能使奴隸主變得仁慈嗎?從此便天下太平嗎?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1945年寫的懺悔詩能夠準(zhǔn)確地概括大眾沉默的悲劇性結(jié)局:“他們先是來抓共產(chǎn)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他們接著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又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來抓我,這時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痹诤诎档臅r代,人與人休戚相關(guān),對他人的不幸保持沉默,實際上是對自己的犯罪。那位發(fā)表過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美國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導(dǎo)者馬丁·路德·金曾為此發(fā)出十分痛心的感慨:“歷史將記取的社會轉(zhuǎn)變的最大悲劇不是壞人的喧囂,而是好人的沉默。”
其次,沉默可以偽裝自己。鬼谷子告誡大家:“言多必有數(shù)短之處。”這就是成語“言多必失”的來歷。輕言必然露出知識缺陷,直言必然得罪人。所謂“失”,就是失面子,失人緣。少說為佳,不說最好。說到底,這些都是以自私為目的的鴕鳥心態(tài)?墒,不努力進(jìn)取,哪怕變成個啞巴,也無法改變你的淺薄無知;心態(tài)不真誠,說話再委婉,也無法改變你緊張的人際關(guān)系,因為聽的人不是傻瓜。小孩子說話錯漏百出,直截了當(dāng),就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淺則淺矣,關(guān)鍵是清澈,所以招人愛;心懷叵測的長者,不發(fā)一言,目光森森,固然顯得深沉,但卻是人人痛恨、避之唯恐不及的亂泥潭,深有何益?
如果因為要以誠待人,不要進(jìn)讒言、說謊言、揚惡言,單純從這個角度談沉默,是有道理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主張一律沉默,就不但可笑,而且可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