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壇美酒——讀《蘇東坡傳》有感
品一壇美酒——讀《蘇東坡傳》有感
蘇東坡雖然飽經(jīng)憂患拂逆,但他的人生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有變成尖酸刻薄。這是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對蘇軾的評價。的確,蘇東坡就像是一壇陳年佳釀,不見了刺人心脾的烈,卻有愈發(fā)濃厚的醇香。
蘇軾的一生是不平坦的,昨日還是五馬使君,今日忽成烏臺案犯;今日尚為東坡野人,明日又成了翰林學(xué)士,而后日又復(fù)成為天涯罪人,如此起起伏伏,若是換做了別人,或許早就意志消沉,只求一死了,但是他不同,他是一壇愈積愈醇厚的酒啊,他沉淀著苦難,將其發(fā)酵成為樂觀堅強的態(tài)度,這或許也是林語堂先生在序中說他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的人”。
一起時,正值新政蓬勃發(fā)展,以王安石為首的新政黨自然是得勢的。而蘇軾在返京的途中看到了普通百姓因為新政的緣故,并不能夠很好的生活,他逆勢而行,支持舊政。即使歐陽修也被迫離京,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并沒有隨風(fēng)而倒。當(dāng)他也不能容于朝廷時,他要求外放,調(diào)任杭州通判。
二起時,他意識到了新政也是有好處的時候,他不再排斥新政,并且主張新政中一些合理的地方,哪怕是當(dāng)時的執(zhí)政黨已不再是新政黨,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始終從民的角度考慮事情。他就是王朝云所說的不合時宜。
三起時,他的觀點又不能夠和新黨完全融合,于是再次被貶。
或許有人說他不懂得審時度勢,其實他是最會審時度勢之人,只不過他審的,度的是天下蒼生。他的濟世的思想,他的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不正是儒家學(xué)派的最好的詮釋?而這時候的蘇東坡醇香已經(jīng)沁人心脾了。
若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中能有更多的像蘇東坡一樣,為百姓考慮的人,或許我的社會就能夠有更好的改變了吧。起碼,官場中少了幾個虛偽之人,多了幾個敢言之人,少了幾個無為之人,多了幾個有為之人。
一落時,經(jīng)歷過生死的蘇東坡,不再是之前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郎,他也有感嘆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可是最后他還是在山水明月中釋懷了“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他對人生的喟嘆,在我們今日讀來,也頗有感觸。他無疑是唯心的人,也就只有這樣一個融于佛的人,才能夠從悲傷中超脫出來,獲得心靈的平和。
二落時,他已經(jīng)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他請求外調(diào),再次在杭州擔(dān)任太守。他的行為處事,不僅僅是融于了佛,也如道教一般,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我的人生中也會經(jīng)歷許許多多的挫折與磨難,或許沒有蘇軾那樣的大起大落,但是我們的小坎坷,也會讓我們一直消沉,考試的失利,面試的失敗,會讓我們和蘇軾一樣發(fā)出那樣的感慨,那就讓我們學(xué)會他的釋懷吧,或許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樂觀起來。
蘇軾的那壇酒,有苦澀,但是這苦澀只是一味添加劑,因為這個人是絕對不會讓苦澀充滿他的人生的,他的人生永遠都是樂觀的,蘇軾其人“人間難能有二”,其酒“人間難有此釀”。不妨讓我們學(xué)一學(xué)他的為人處世,他的儒道佛三者合一的精神,不妨讓我們也來釀一釀我們自己的酒。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南航高中 高一(4)班
魯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