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
呂嬋娟
讀完《活著》,我感到的是一種低沉的怒吼,無聲的震撼。小說中沒有精心雕琢的文字,沒有蓄意煽動的悲情,甚至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波瀾壯闊的人生。當所有人都仰望燦爛星空的時候,作者卻將目光轉(zhuǎn)投于最為卑微的草根之中。以作者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在卑微的草根中所蘊含的令人心驚的力量。
故事中福貴一家人,盡管在汪洋般的痛苦中無助漂浮,卻一直有一份滿足存于心中。家珍即使在兒女喪盡,重病將死之時,仍然可以滿足的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并在生命的最后深刻,無比溫情的對福貴說:“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這一句話,勝過多少金山銀海,勝過多少海誓山盟。當福貴一次次親手埋葬至愛的親人,苦難無數(shù)次疊加,可現(xiàn)實仍然為他保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希望。有慶沒了,還要撫養(yǎng)鳳霞:鳳霞沒了,還要照顧家珍:家珍沒了,還要顧及二喜:二喜沒了,最后還有苦根。命運就這樣一路使他絕望,卻又留下一絲希望。他被這一絲希望牽引著走過大半生?傻阶詈,苦根也沒了。這時的他還有什么希望呢?我想這時的福貴老人活著已不需要指引,他已經(jīng)真正看透了死亡。死亡,不過就是那么一回事。雖不至莊子鼓盆而歌那般灑脫,卻也可在心中達到一種平靜和從容了吧;钪娜私K究會死,而死去的人不能復(fù)生。既然與親人重聚只是遲早,那為什么不將就著過完余生呢。人生到達福貴老人這樣的狀態(tài),是痛苦或是幸福,都不重要了。
縱觀整部小說,作者是以福貴老人之口,從一個側(cè)面深究人性的頑強與堅韌。當然,優(yōu)秀的小說總是要有對整個時代的鋪陳與評論;春(zhàn)役,文化大革命都被設(shè)定為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而在后者那樣的恐怖時代,更有像有慶和春生之死那樣駭人聽聞的現(xiàn)實。宏大的背景和驚人的事件最終都是為了襯托出卑微而偉大的生命,《活著》就是一部考驗生命極限的作品。痛苦中誕生的幸福,絕望中孕育的希望和,最終凝練成兩個字:活著!人生只為活著而活著,而活著二字已囊括世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