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記》讀后感
我讀書從來不是老師說看什么,我就看什么的,我是全憑自己的興趣,小學三年級的時侯,迷戀冒險小說,那時我就讀過這本書了。那時我關注的只有冒險,對于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并未了解。
上了初中之后,我才知道,《格列佛游記》并不是同《魯賓遜漂流記》一樣是冒險小說,它從嚴格意義與歷史背景上說是本諷刺小說,所以我誤打誤撞的踏進了諷刺小說的殿堂。
具有成熟心智的我重讀這篇小說,才發(fā)現(xiàn)諷刺是這篇小說的精髓與靈魂。小說第一卷是小人國,格列佛因意外來到了小人國。文中描寫的小人國其實就是舊時期英國的縮影,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當政,嚴重的資本主義加大了貧富差距,政黨相互爭權,看似繁榮的大不列顛帝國實則風雨飄渺,富人朱門酒肉臭,而窮人而路有凍死骨,現(xiàn)實還原到小說中,小人國亦是如此。印像深刻的是小人國通過結繩取悅國王來選拔官員,小說中將官員像小丑一般表演的丑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強有力的諷刺了英國的官員行政不作為的現(xiàn)象。這種諷刺法為“暗諷”,表面只是描寫格列佛驚險刺激的冒險,實則抒發(fā)對社會制度的不滿。
小說發(fā)展到第二卷大人國,我個人認為已經進入了小說的高潮篇,情結更加曲折,在大人國,格列佛十分渺小,我印像深刻的有一段,格列佛作為玩物被賣進皇宮,成為皇后的玩物,皇后的仆從因此失寵,便開始陷害格列佛,他將格列佛丟進皇后的湯里,格列佛差點淹死;他還將格列佛塞進空心粉內,差點被皇后吃下去。事后我認為仆從會被賜死,可皇后只是把仆從送給一個貴婦以作懲戒。當格列佛被國王召見,格列佛驕傲的談論著他的國家議會制度、法律,卻讓國王嗤之以鼻。而小說也從隱諷轉為明諷,沒有繞彎子,直接諷刺英國的社會制度,所以我認為文章到了這已經進入了高潮篇。
小說的第三卷飛島國,縱觀整個小說,這一卷是獨立的,前兩卷的隱諷、明諷,在這一卷都有。當時英國的工業(yè)、科技大革命,雖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也出現(xiàn)了許多弊端,比如教皇的權威打壓堅持真理的人,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破壞了環(huán)境,各種殺人的熱兵器問世,這些事都一一發(fā)生,而飛島國之旅,剛諷刺了發(fā)展科技這一現(xiàn)象。當今人們提倡科技改變生活,若真的沒有了科技,反而平凡的生活更安逸。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到了小說終章慧骃國,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爭,只有聰明的馬與善良的人的國度。專家評論這是將慧骃國與當時的英國相對比,突顯人性的貪婪、嫉妒、丑陋。而我自己則認為,這則諷刺小說到了結尾,已經不再是諷刺了,而是一種憧憬,可以說這時的喬納森與陶淵明一樣,是在憧憬一處世外桃源,而慧骃國,就是喬納森心中的桃花源。
時隔數百年,《格列佛游記》流傳之廣,是因為其描繪的冒險之旅而受人青睞,可是,無憂無慮的冒險背后,其實也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