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傳記讀后感
現(xiàn)代女作家中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fā)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下面由小編整理的張愛玲傳記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張愛玲傳記讀后感一】
可恨的戰(zhàn)爭,摧毀了愛玲門門優(yōu)秀的成績單,也摧毀了她美麗的英格蘭之夢。
1942年初,香港海依舊蔚藍如昔,但是愛玲要離開了。她與炎櫻搭上了回上海的輪船。
回到上海的愛玲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現(xiàn)代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稱為“哀情巨子”的周瘦鵑先生慧眼識珠,在當時有名的刊物《紫羅蘭》上推出了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柯靈也在他主編的《萬象》上推出《琉璃瓦》和《連環(huán)套》。愛玲如天女散花般地把自己生花妙筆寫就的文章拋向各種有影響的雜志,尤其是《雜志》上的《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這些成名作,人們驚訝著,贊嘆著,欣賞著……
一系列著作問世,一時洛陽紙貴,張愛玲的大名,一時轟動文壇,風華正茂,讓人艷羨,所以她有資格發(fā)出感慨: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
1942年的愛玲,以其出色的文學才能和耀眼的奇裝異服,迅速紅遍大上海,這是一位青春妙齡的時髦而又有奇才的女子。
對于感情,更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女人要崇拜才快樂,男人要被崇拜才快樂。她曾說過,我一向是對于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于和自己差不多歲數(shù)的人稍微有些看不起,對于小孩則是尊重和恐懼,完全敬而遠之。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她的一個決定了吧,把自己嫁給胡蘭成——一個比她大十五歲的中年男人。
胡蘭成,寒門才子,也曾雄才大略,有滿腹經(jīng)世之才與入仕之志;也曾豪情萬丈,揮斥方遵;他興趣廣泛,開朗健談,一表人才,高大瀟灑,自有一種落拓不羈的名士風流。。
二十三歲的愛玲對于人生塵世是理智、機警、聰明、玲瓏的,其文章洞見世事人生,文筆老辣練達。但對政治人生極不敏感,她的情感被這位社會閱歷、情感閱歷豐富的中年男子所沖擊,這種沖擊力是巨大的,她深深地迷醉了……
迷醉于他的才氣,他的灑脫、他的狂放,他的沉穩(wěn),他的善解人意,他的名士派頭,他的男人的風情……
他時而高談闊論,時而細聲柔語,沉默了她的放恣才華,寧靜了她的銳察利見,她的心濕軟地柔柔地蕩漾開來……
盡管他是一位道德與才情分離的才子,盡管他已有過兩次婚姻,盡管他年屆三十八歲,所有這些都阻擋不了那顆火熱的渴望與另一顆心深深際會的女兒心,于是,他成了癡心的愛玲于千萬年之前,千萬人之中等待著的那一個。
人性亙古如斯,變的是只是時空,不變的是人心和人性啊!
一個不易動感情的人一旦動起感情來簡直如飛蛾撲火般熱情!
他們談古論今,吟詩作詞;他們脈脈相視,愛戀相依;他們兩情相悅,耳鬢廝磨。他們執(zhí)手相望,他給了她情感上的安穩(wěn)與充實。
胡蘭成低微的起點與遠大的抱負形成一種差距,貧寒的門扉終難完成人生的大開大合,在時代的風云中,他選擇了親日的路線,最終走上了背叛、出賣的不歸路,踽踽孤行在民族同仇敵愾的群體之外。
朝朝暮暮的愛情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也喪失了新鮮感。這個多情而又放情的男人!怎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呢!“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誓言猶在,而“執(zhí)子之手”又能多久呢?“與子偕老”又太過寥遠蒼白啊!
于是,在這個動蕩的時局中,暫離上海工作于武漢之際,他迷上了年輕貌美的十七歲的護士周訓德小姐;日本投降逃亡杭州之時,大戶人家的姨太太范秀美又成了他的情人。這個男人想要兼愛,不能取舍。而投入了沉甸甸的情感的愛玲,心中的隱痛又有誰能知?
可嘆愛玲一枝生花妙筆,能直抵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剖析地那么精妙、確切、傳神。卻難以把握自己的情感啊!
張愛玲曾說:“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于胡蘭成而言,愛玲也許不再是那“窗前明月光”了,抑或也不再是他那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了……
那段情感,是愛玲蒼白的生命中渴望的少有的溫暖與親近,是她抗拒不了而投入其中的,是她想抓又無力抓牢的……
一個表面冷淡內(nèi)心熱情的忘情的女人!懷著一顆失落孤獨破碎的心,結(jié)束了這一段愛戀。
【張愛玲傳記讀后感二】
她出身名門,家族顯赫,有著貴族血統(tǒng),她的曾外祖父李鴻章官至文化殿大學士,祖父張佩綸平民才子出身,是晚清著名的御史。她本生活優(yōu)裕,錦衣玉食。父親和母親這對兒人們眼中門當戶對,郎才女貌,金童玉女式的婚姻也似乎應給她帶來公主式的幸福?墒,這個大家庭中的千金小姐卻有一個充盈著寂寞、孤苦、無依,缺失愛的童年。
父親張廷重,幼年喪父,其母秉承詩書傳家之訓嚴厲教育兒子,少年苦讀,但社會的巨大變動是人們所始料不及的?婆e考試的取消讓這個官宦子弟茫然無路,遺少的生活空虛無聊。母親黃素瓊(后改名黃逸梵),大家閨秀,耳濡目染新時代的新風尚,是一個獨立,追求自由、進步的封建官宦家庭走出來的時代新女性,于是,觀點立場的截然不同使他們無法達成共識,矛盾逐漸加深,以至母親憤而出國遠游,一去就是四年,那年愛玲才四歲。
四歲時的小愛玲對母親還沒有多少印象就又離別了母親,苦悶無聊的父親更多時候是枯坐在煙榻上,一聲不吭地抽鴉*,后來又娶姨太太,生活陰悶煩急,家,就像是一潭沉悶的死水。父愛的殘缺,繼母的刁鉆讓小愛玲敏感、孤獨、憂傷。
八歲那年,母親從國外回來了,母愛,渴盼而又久違的母愛溫暖著愛玲,但是,父母之間立嘗觀念的差距無可避免地拉大,造成家庭矛盾的一觸即發(fā),母親憤然決然地提出離婚,愛玲企盼的眼神無奈而傷心地望著母親離去的背影……母親,美麗雍容優(yōu)雅自強的母親再也不屬于這個家了。
由此我想:所謂的門當戶對,不應只是政治地位、經(jīng)濟基礎上的相當,更應該是雙方在知識層次、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上的趨于一致,這樣的“門當戶對”才更能使愛情持久。
家庭的壓抑陰云一樣籠罩在愛玲心中,從孤寂憂傷的童年走入更加敏感憂傷的少年。一次憤然而起的反抗讓父親氣極敗壞,被幽閉于家中一間閑置的空房中達半年之久,十七歲,如花的年齡被禁閉,無從和外界聯(lián)系,無人過問死生,大病之中幾乎難以保命的她幸而得到姆媽的幫助,成功逃離了牢獄似的家。
【張愛玲傳記讀后感三】
高貴獨立的母親收留了她,但離婚后的母親經(jīng)濟狀況一直不甚好,工作的微薄收入讓她們生活得很拮據(jù)。理智的母親給她兩條路選擇:要么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么用錢來讀書。愛玲選擇了后者。她把所有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天生聰慧的愛玲廢寢忘食地攻讀,成績頗為優(yōu)異。
懷揣著夢想——去英國讀書,那是母親曾經(jīng)生活過的自由的國度。她向往英格蘭明媚的天空,向往泰晤士河泛著微波的碧水,向往倫敦大教堂悠遠的鐘聲,還有古樸的大街上緩緩漫步的英國紳士……她想自己還可以像林語堂那樣,用英文自如地寫作,可以揮灑自己的才情,可以自由快樂地生活,可以離家萬里,拋開煩惱……
為了這個美麗的異國之夢,她潛下心來好好復習,有了對未來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偉大的目標產(chǎn)生了偉大的動力,青春的愛玲揮灑著自己的汗水,收獲著醉人的成功。在日本、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qū)的許多考生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倫敦大學入學考試的遠東地區(qū)第一名。
二戰(zhàn)的爆發(fā),讓這名高才生未能如愿去英國讀書。1939年,她只能到香港大學以待時機。
雖是人生的一次遺憾,但港大卻給了她難得的快樂、幸福時光。
香港大學在香港島的一座山上,在校園里,遠望群山,煙霧中夢幻迷離;俯瞰大海,藍色的海水不斷變幻著色彩;越過海面,新界的山脊隱隱送入眼底……那里氣候溫暖,飛鳥彩蝶隨處可見,奇花異草競相爭妍,蛙鳴蟬唱歌聲響亮,整個校園就像是一座景色優(yōu)美的花園。
港大的閱覽室是最讓她著迷的地方,沉醉其中的愛玲猶如一個欣喜的孩子,撲向一片廣闊的海洋,不亦樂乎。那里有烏木的長臺,有層層的書架,有淡淡的書香……每當愛玲輕輕翻動那些厚厚的精裝書,或者舊書庫里略略有些霉味的書時,就感覺猶如握到了古人瘦骨嶙峋的手,觸摸到了古中國一脈滾滾流動的血源,她覺得這脈血緣已流進她的血管里,相伴她一生一世。
港大的愛玲,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成績門門第一,兩年內(nèi)曾囊括了港大文科的所有獎學金。不僅創(chuàng)造了自己學業(yè)上的輝煌,而且結(jié)交了她一生的好友——活潑可愛的炎櫻,那時的她快樂著,幸福著……
然而,畢竟是戰(zhàn)亂年代,1942年12月,日本進攻香港,中斷了愛玲埋首書本的寒窗幸福生活。殘酷的戰(zhàn)爭讓戰(zhàn)亂中的人們思想上虛空和絕望,香港淪陷之后,愛玲和其它同學一起到“大學堂臨時醫(yī)院”做看護,這些經(jīng)歷,影響了她后來創(chuàng)作的風格和內(nèi)容。這三年,是一個“儲備時期”,刻苦攻讀帶來的知識上的積累,戰(zhàn)爭帶來的生活經(jīng)歷方面的積累,這些將促成她不久后在文壇上的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