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學!纷x后感
本次讀書選取的是趙祥麟翻譯版本的《明日之學!罚嵌磐192019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學界對杜威及本書的評價不難預見本次閱讀學習將帶給我的豐厚教益。但不可否認,筆者學識尚淺,尤其對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極少,自問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正確地把握、消化本書的精髓理念,即便讀過也不敢夸口“讀透”。只能說,抱著敬畏與虛心,以一個初出茅廬的身份在先進教育的大門外管窺蠡測一番,謹慎地加以發(fā)散與聯(lián)想。不敢有指導別人之意,本次讀書筆記也未建立較好的邏輯架構,瑣碎零散之處還請見諒。
借用悉尼•胡克在導言里的說法,“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學!,是關于正在實驗中的一些學校的描述,特別是關于這些學校用實例說明的觀念以及杜威對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議。” 它的出發(fā)點是描述美國各地受盧梭、福祿培爾、裴斯泰洛齊、蒙臺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響的一些新型學校,并在這些學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學和心理學的分析。
關于本書的大體內容和寫作動機,約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實早已經表述得很清楚平實。 “本書不試圖發(fā)現(xiàn)一種完整的教育理論,也不考察任何‘體系’或討論杰出的教育家的觀點。”“我們試圖指出當各學校用自己的方法著手實踐時實際上發(fā)生了什么。” “通過顯示一個教師應用這些觀點時所發(fā)生的一切,我們希望給讀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經被廣泛認識和認可的觀點的實際意義。”在杜威之前,包括盧梭在內的許多人提出過各種不同的教育理論。所謂“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本書關注的是眾多先進教育理論的“實驗成果”。
“兒童期的真正含義就是,它是生長和發(fā)展的時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發(fā)展”中,一再闡述了自然發(fā)展的兒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真正教師是經驗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據他本身的條件,決不會學習適合他的東西。”就如盧梭所說,“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就是:不要愛惜時間,而要失去時間。假如一個嬰兒能從母親的懷里一躍就跳到理性的時期,那么現(xiàn)在的教育就是很適當的了;但是兒童自然的生長,要求一種完全不同的訓練。”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長和發(fā)展的時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兒童生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就是書中所說的“自然發(fā)展”。“揠苗助長”式的超負荷教育只能百害無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問了,何謂“自然發(fā)展”?兒童期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如何?不妨帶著疑問繼續(xù)閱讀。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發(fā)展的一個實驗”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兒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學校的實踐情況的反饋。菲亞霍普地區(qū)約翰遜女士的兒童學校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約翰遜女士稱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機的”,代替一般課程的活動包括:體育活動、自然研究、音樂、手工、野外地理、講故事、感覺教育、數的基本概念、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一定累積后,加設畫地圖和地形地理。約翰遜女士的一個說法令我十分受用,“我們必須等待兒童的愿望,等待自覺的需要,然后我們必須迅速地提出滿足兒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說,遵循“自然發(fā)展”的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遵循兒童自身的需求。當兒童想要接觸新事物,想要獲取新知識,我們提供給他,這時候的教學效果最好。學校為兒童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激發(fā)兒童的需求,再滿足他的需求。
有一點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亞霍普關于“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樣做烹飪和木工的工作,因為這種工作的目的不是訓練他們從事任何行業(yè)或職業(yè),而是訓練他們成為社會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員。繪畫、泥塑和木工、縫紉一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背后的理論支持,根據書中的表述,是這樣的:“注重手工的價值和把重點放在身體生長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兒童必須繼續(xù)學習,使他的肌肉運動越來越熟練地協(xié)調起來,如果他的身體要發(fā)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標準的話,而且沒有什么東西比用手制作東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頗為精細的動作更加有助于這一點。”
這讓我想起我在校外一個培訓學校兼職美術手工老師的經歷。班上的孩子們,不論動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熱愛繪畫與手工的,這是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的。坦白說,看著他們眼中閃爍著光芒,快樂地忙活著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時刻。我認為,讓小孩動手,這個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兒童全心投入、樂在其中的那個時刻是最珍貴的。但有的家長不這樣認為,他們看重的是結果。盡管無奈,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許這是如今社會功利性的一個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讓新的理念指導現(xiàn)狀,這也是所有教育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第三章“自然生長中的四個要素”里梅里亞姆教授把學校的一天分成四個階段,進行下列基本活動:游戲,講故事,觀察和手工。不難發(fā)現(xiàn)與約翰遜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處。杜威對我們指出很中肯的一點現(xiàn)實:“他們的學校教育給予他們的任何手工技能或體力,或者他們日常的生活作業(yè)中的任何樂趣,以及文學藝術所提供的最好的東西,都是能被直接觀察到和衡量到的更為確切的收獲。”個人認為,這最表面的成果已經是很好的成果。而這背后的更深遠的成果,同樣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進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齊的“實物教學”理論、以及很多學校“從做中學”、“教孩子們生活”等打破傳統(tǒng)的理念及理論成果。篇幅之故,筆者在此就不做進一步闡述。粗淺地談談全書給我的感覺:
寫于將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闡釋的理念對當今各國尤其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還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這是值得我們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為什么比國內先進?值得深思的問題還有很多。以我,一個在中國教育體制下一路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身份來看,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值得改進的空間還很大。正確度是一個指標,創(chuàng)新力也是一個指標。孩子的成績、證書很重要,孩子的人格養(yǎng)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業(yè),中國的未來,需要當局和所有一線教員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