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3篇
導(dǎo)讀:《燭之武退秦師》載于《左傳·僖公三十年》,題目為后人所加。內(nèi)容講述公元前630年,秦、晉借口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與楚國親近,而合攻鄭國,在自己的國家(鄭國)危難面前,燭之武前往敵國交涉,于強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辯,終于使秦國從鄭國退兵。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1000字)篇一
我不是很有政治頭腦、外交才能,倒佩服兩位古人——晏子與燭之武。
晏子出使,楚國大王嘲笑他身材矮小,只開了一個小洞讓他進城。晏子不慍不怒,簡單一句:“進狗國才鉆狗洞,你們的國家是狗國嗎?”就輕而易舉地的挽回顏面,迫使楚國大開城門隆重迎接他。
攜著國家尊嚴,晏子不卑不亢。
宴席上,楚王為了羞辱晏子,指著身材魁梧的大臣說:“你看寡人國家的大臣各個品貌端莊,怎么你的國君派你來了,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說笑了,齊國人才濟濟。只是我國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有才之人出訪強國,無才之人出訪弱國,恕我無能只能到這兒來了。”楚王語塞,揮揮手宣內(nèi)侍押犯人上殿。“這個偷盜犯是齊國人,晏大夫你如何解釋?” “聽說南方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卻苦澀難咽。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yè),到楚國卻以偷盜為生。您說這是為什么呢?”楚王立即啞口無言。
外交,靠的不僅是能言善辯。單說是口才,未免太過膚淺。最重要的還是一顆愛國心、榮辱心!
燭之武在這一點上,與晏子算得不謀而和。
可惜他沒有晏子那么幸運,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直到晚年才被伯樂舉薦,可謂大器晚成。
或許,燭之武應(yīng)該慶幸秦晉圍鄭給了他機遇。倘若沒有晉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鄭文公走投無路。燭之武就注定被埋沒!
如此,我就不得不譴責(zé)鄭文公臨時抱佛腳。一國之君,行事不知三思而行。為求保全竟對一介臣下卑躬屈膝,實在有失君王風(fēng)范!若要反駁:鄭文公是知恥而后勇。那我倒要問一句,假設(shè)當(dāng)初鄭文公以禮相待晉文公,又怎會落下話柄招得大禍將至去求燭之武?
如果無言以對,那我就繼續(xù)“個抒己見”。
佚之狐雖是伯樂,卻算不得有德之臣。鄭文公終日高高在上,不能明察秋毫,身為臣子的佚之狐就應(yīng)該唯才是舉,何必等到國難當(dāng)頭才對已經(jīng)步入歲暮之年的燭之武委以重任?其次,危急時刻讓國君去求臣下,不懂為君避辱,是為不智!
相較之下,晉文公便顯得很有遠見,沒有因為戰(zhàn)敗而不仁、不智、不武。
再言秦穆公背棄盟友,看似不義。但站在國家利益上,他并沒有做錯。的確,國與國之間既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肩負一國百姓的安危,秦穆公不但沒有做錯,反而有功。至少,晉文公是因為秦穆公而撤兵,免掉了一場硝煙。
所以,燭之武是居功至偉的。他顧及大局,勸退秦師。沒有記舊怨,頗有大將之風(fēng)。
遺憾的是,鄭文公這樣治理國家,流失的人才又豈止?fàn)T之武一人?以至后來被秦國統(tǒng)一天下,成了理所當(dāng)然。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900字)篇二
我們剛開學(xué)就學(xué)了一篇古文,這篇古文出自于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這篇古文叫做《燭之武退秦師》,主要講述了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伯樂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個伯樂,發(fā)現(xiàn)燭之武這只千里馬,從而拯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佚之狐有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燭之武這樣的人才,還能知人善于推薦。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人。
千里馬燭之武
燭之武是一只千里馬,被伯樂佚之狐發(fā)現(xiàn)并推薦給鄭伯。通過“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這句話從側(cè)面凸顯出燭之武是一個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自謙的話,更能說明他是一個機智聰明的人。但從中還是有一些責(zé)怪鄭伯當(dāng)初沒有發(fā)現(xiàn)這只千里馬的意思。又通過鄭伯說完那句話之,燭之武說“許之”可以體現(xiàn)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之后為拯救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動,直入敵營,見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只是陳說鄭、晉對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來是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實際是在挑撥秦晉之間的關(guān)系,瓦解秦晉聯(lián)盟,解除鄭國的危亡。燭之武是一個愛國正君子、有膽識、機智聰明、有謀略、能言善辯的人。
成熟政治家晉伯
鄭伯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dāng)“秦國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時“子犯請擊之”,晉伯卻十分冷靜,一口拒絕,并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方面說明了“不可”的理由。在過去,秦國幫助過我們,現(xiàn)在我們并不想去侵占與削弱秦國。其實,晉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勢突變不僅圍鄭已無勝利的希望,而且還可能與秦國發(fā)生軍事沖突,他的幾句話都是以“仁義道德”來否定子犯。晉伯他是一個遇事沉著冷靜、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yīng)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yīng)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
讀燭之武退秦師有感(550字)篇三
面對秦、晉兩國的大兵壓境,弱小的鄭國既無可用之兵,亦無可拜之將,城不堅,池不深,的的確確“國危矣”。孰料一件秘密武器發(fā)揮了威力,它就是語言。
燭之武的三寸之舌擊敗兩國聯(lián)軍,也許不可思議,也許難以置信,但這是事實。其實從古至今,語言經(jīng)常發(fā)揮它的威力,尤其在關(guān)鍵時刻。我們熟知:若沒有諸葛孔明的舌戰(zhàn)群儒,也許不會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若沒有林則徐慷慨陳詞直諫皇帝,也許永不會有虎門銷煙的壯舉;若沒有周恩來等人的詳陳利害,“西安事變”可能不會得到圓滿的解決,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又何以建立呢?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優(yōu)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無數(shù)人的座右銘;犧牲前的一句“為了新中國,前進!”激勵了無數(shù)熱血男兒奔赴前線。
語言的魅力是無限的,語言的威力是無窮的。有些妄人宣稱語言是蒼自的,孰不知這種荒謬的結(jié)論才是蒼白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有了它,世界才豐富多彩,怎么能說語言是蒼白的呢?也許很多人會反駁:說到不如做到,但如果連說都辦不到,做又從何談起呢?如果沒有語言,我們將無法聆聽帕瓦洛蒂的歌聲,也無法閱讀莎翁的劇本,更無法享受網(wǎng)絡(luò)的快捷。語言讓世界變得更美麗。
隨著時代的進步,語言的威力也將日漸被人們重視。任何忽視語言威力的人,都終將會因自已的淺薄而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