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讀后感500字
惠陵一周紅墻竹影,陽光從竹縫間流到墻上,光影明滅令人陶醉。若再加上黃鸝隔葉數(shù)鳴,則更使人愉悅。這也許是諸葛亮未出山時(shí)所處的意境,讓他長眠后神靈繼續(xù)享有。至于為何不說是為墓主劉備,全然是諸葛亮反客為主、使昭烈廟變作武侯祠的緣故。之所以不到廟里尋他神像來拜,只在竹柏間往返則是因我并不信他會(huì)在神壇上高坐。
眼見武侯祠千年來香火不斷、訪客不絕,或如袁騰飛廊前大放厥詞,或如梁衡像下頂禮膜拜,倒是無人去想諸葛亮究竟在不在這祠中。廟里那位絕不是—金封了全身便不能在馬謖身旁落淚,不能在譙周面前大笑,連手也不能提筆作《出師表》了。在不在祠中也存疑—臣子立廟本就不合乎禮,更何況跑到先帝廟里反客為主,諸葛亮絕不會(huì)同意。若讓他見了現(xiàn)在這樣子,當(dāng)叩首謝罪以告先帝之靈。百姓一廂情愿為他立廟,怎知他并不欲違禮?
既然吃冷豬肉并非他所愿,該去何處尋他?
去讀一讀《蜀都賦》罷!“溝洫脈散,疆里綺錯(cuò)。黍稷油油,焿稻莫莫。”“騰波沸涌,珠貝汜浮。若云漢含星,而光耀洪流。”若沒有諸葛亮,成都便無法成為富饒的錦官城。由此看來,便當(dāng)?shù)绞芯g去尋他。眼見成都人張袂成陰,揮汗成雨,說著家常閑話,在此安居樂業(yè)。乃找到諸葛亮志之所向,只在人們笑顏上。若他泉下有知,見百姓如此,也該滿足了。
鼎足三分已成夢(mèng),何必憑吊空牢騷?遂武侯之愿,創(chuàng)造一太平盛世,才是緬懷他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