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素材:關(guān)于“積累”的哲理材料
未讀一本書
從前有個國王,想了解人生奧秘,他手下的大臣給他送來了一車子書,說:陛下讀完這些書,也就明白“人生奧秘”了。國王嘆道:一車子書如何讀得了,少一點不行嗎?第二天大臣就帶來了一包書。國王見了又皺起眉頭說:還是太多了。第三天,大臣只拿了一本書給國王,這時國王因思念“人生奧秘”而得了重病。于是他對這本書看了一眼,說:“看來我連一本書也不能讀了,你還是把書里的意思告訴我吧!贝蟪即饝(yīng)了他的要求。正想開口,哪知國王這時已經(jīng)斷了氣。就這樣,這位國王一直到死也未讀一本書。
要靈活運用所積累的知識
據(jù)說古時候有一個秀才 , 讀書已“破萬卷” , 按說應(yīng)該是滿腹經(jīng)綸,“下筆如有神”了,但可惜的是,他只會生吞活剝地照搬照套書上的東西。有一次,一個死了丈母娘的人請他寫副挽聯(lián),他自然是滿口答應(yīng),于是照著書上挽丈人的挽聯(lián)抄了一副,人家提醒他弄錯了,他反倒說:“我是按照書上寫的來的,怎么會錯呢?是他家死錯了人,要是男人死了,不就正對題嗎?”弄得那個人啼笑皆非,這真是荒唐之至!
雖然積累了很多的知識,但是如果不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只一味地照搬照抄,一定會“文不對題”,弄出笑話來的。積累只是一個材料的堆砌,而靈活地掌握運用才是最終的目的,才是積累這一“量”的實質(zhì)性的飛躍。
“小惡”積累會成為“大惡”
清人沈起鳳的《諧鐸》中有則《一錢落職》的故事,說的是南昌某生,一天在書肆中見一少年買書時將一枚錢落于地上,便用足踏著,等少年走后將錢拾起。旁邊一老翁看到,叩問了姓名,冷笑而去。后該生得常熟縣尉缺,投貼拜謁上臺湯公,十謁不得一見,巡捕傳湯公命:“令某不得赴任,名已掛彈章矣!”某問:“何事彈劾?”湯公回答:“貪。汝不記昔年書肆中事耶?為秀才時尚且視一錢如命,能不為紗帽下竊賊乎?”
《鶴林玉露》中還有一則《一錢斬吏》的故事:崇陽縣縣衙有個管錢庫的小吏,一天 , 有人發(fā)現(xiàn)他頭巾里有一個小錢,就告到縣官那里,縣官追問得知他是從錢庫里偷的錢后,立即命令把他抓起來,責打一頓,要判他盜竊國庫的重罪。庫吏不服,說:“我只不過拿了一個小錢,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抓我、打我!哼,你至多是打唄,難道還能殺了我?”縣令見他態(tài)度很不好,不禁大怒,判了他一個死罪?h令喝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彼彀蝿ε瓟仄涫。另一則故事說:古時,有位縣令下去巡視,體察民情,在一家茶館里發(fā)現(xiàn)有個庫吏竟與一些商販賭博,一邊怒斥一邊責令重打。庫吏大喊冤枉,說:“只賭一文輸贏,有何足道?你能打我,還能殺我不成?”縣令一怒,揮筆寫道:“一日賭一文,千日賭千文,賭癮日盛,精神日虛,玩物喪志,于事何成?”于是拔劍殺了庫吏。
很多事情,一點一滴可能很容易被人們忽略,但是,積少成多,總有一天會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的,“防微杜漸”應(yīng)該是點滴積累的又一個注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