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題考慮的最大因素 猜題和反猜題
30年來,中國的高考作文題的改變,總是比現實生活慢半拍。它緩慢地從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窠臼中向外掙脫,并隨著近幾年興起的新課改,摸索著走向了一條新的道路。
接到卷子時,蔣昕捷習慣性地先瞄了一眼作文題。這是一道以誠信為話題的作文,并沒有讓他產生特別的感覺。于是先做前面的,其中的閱讀理解是道圖文題,上面畫了匹很大的馬,下面的文字提到了赤兔馬,蔣的心里“咯噔”一下,“有了”。
接下來的故事順理成章:5歲就迷上袁闊成講的《三國演義》,小學就讀過很多遍《三國演義》,甚至連打游戲都喜歡“三國”題材的蔣昕捷,平時就曾琢磨過赤兔馬的下落,他根據赤兔馬先后跟隨呂布、關羽,后病死在馬忠之手的情節(jié),杜撰了赤兔馬為忠義誠信的關羽殉主的故事。這就是名震中學教育界的江蘇省首篇滿分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誕生過程。
四五十分鐘的答卷過程行云流水,唯一不大習慣的,是連監(jiān)考老師也不時好奇地走過來看一下。這讓他心里有了底,“作文還沒寫完,我就知道自己肯定能拿高分了。”雖然古白話文談不上標準,還把年份搞錯了,但這些瑕疵顯然并未沖淡給閱卷老師帶來的驚喜。
“語言非常老練,詞匯也很豐富,本來給的58分,后來何老師(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說,既然已經58分了,離滿分只有2分了,沒有別的大的毛病啊,索性給滿分!眳⒓覺X年高考閱卷的金陵中學語文教師喻旭初回憶。
8年后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起考場上的情形,已經成為《中國青年報》記者的蔣昕捷說,自己并未擔心用古白話文寫作所潛藏的標新立異的風險,“從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起,高考作文就已經進入了話題作文階段,我當時看過何永康老師編的XX年優(yōu)秀高考作文選,里面早已經有四幕劇和故事新編的形式了!笔Y感嘆話題作文賦予他的相對自由,“我比較喜歡敘事,現在到了報社也寫不好新聞評論,如果當時規(guī)定死了一定要寫成議論文,我頂多拿個平均分!
30年的演變
進入教育部考試中心網站的“普通高考”頁面,“高考作文”是與“高考動態(tài)”和“考試大綱”并列的三個子項目之一。這個細節(jié)或許可以多少看出高考作文在教育部門心中的分量。
“在總分150分的(全國高考)語文科目,作文占了60分——在總分200分的江蘇、上海和福建也占了70分,是所有科目里單個題目所占分值最大的題;加上中國科舉以文取士的傳統(tǒng)意識,讓無論是考生、老師還是一般的社會公眾,都對高考作文格外重視!庇餍癯跞绱朔治。
喻旭初從1978年恢復高考開始,連續(xù)多年參加高考閱卷,“1978年的作文題是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給了一篇很長的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材料,還沒有脫離‘文革’前的政治腔調!彼c南京另一位優(yōu)秀語文教師曹洪玲有一致的看法,即從新時期恢復高考起,直到20世紀末的20年多時間,主宰高考作文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并未有大的改變,“都是政治演繹或者道德審判!
可以從側面印證這個說法的定量分析,來自研究者吳妹喜對1978年至XX年全國統(tǒng)考題文體的統(tǒng)計:1998年以前對文體的要求較嚴,每一年都規(guī)定了只能寫什么樣的文體,這個時間段里有XX年規(guī)定了只能寫議論文——而這正是演繹政治和道德命題的絕佳文體;1999年除詩歌外文體不限,XX年以后,有時連詩歌都未做限定。
北京市西城區(qū)教研中心教研室主任付文昌注意到,歷年高考作文題目在設置語境時有過于虛化的傾向:1990年根據小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描寫片斷和寫議論文;1995年根據寓言詩《鳥的評說》描寫片段和寫議論文——都是外國寓言,虛擬的材料。1997年根據小學五年級學生背雙腿癱瘓的同學六年的故事,描寫片斷和寫議論文。
與此對應,造成的后果,研究者張懷智在XX年設計過一個實驗:在一個32人的班內布置了5篇作文,題目分別是《代價》《珍惜》《年味》《放棄》《榮與辱》,5個題目的共同特點是,均可以現實的社會生活、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題材。實驗的結果是,在160篇文章中,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僅十幾篇!斑@說明學生很少把反映現實生活作為作文的主要內容,大部分作文的內容取材于歷史人物和事件,有的是編造的人和事,其中還有網絡游戲故事!
1999年被認為是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在接受采訪的研究者和一線教師中,該年的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被多次提及。而作為當年高考命題的操盤手,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組原組長張雄對《中國新聞周刊》提起自己的作品,不無得意之感,對于那些準備了滿腹套話的考生來說,“這個題目你非得自己去想象不可”。
但在更多人看來,張雄這個舉動是一種無奈的應對。1997年11月,《北京文學》以“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為題,刊登了三篇文章,分別出自一位小學生家長、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和一位大學文科教師,在北京掀起了一場對于語文教育的大討論。該刊的立場,可以用次年刊登的文章《誤盡蒼生》和《我們失去了什么》來概括。而1998年全國高考卷的題目《戰(zhàn)勝脆弱》或《堅韌,我追求的品格》,一度成為雜文作者針砭語文教育積弊的素材——吳妹喜在研究論文中寫道,“據抽樣調查,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試卷,竟然有40%的作文都出現在‘父母雙亡’的‘考驗’下‘戰(zhàn)勝脆弱’的假話!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給考生帶來的不只是想象力。北京清華附中特級教師楊建宇提醒本刊記者,“你要注意,從這年起,文體開始松動了。以后話題作文‘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的‘三自’原則,正是從這里開始的!
“原來的命題作文和給材料作文的主要問題是格式化和八股化,這些套路都有一套口訣”,而話題作文帶來的新問題是,“由于話題作文外延太寬泛,導致宿構(準備現成文章套題)的現象猛增!睏罱ㄓ罘治稣f,“語言學家曾經做過實驗,任意兩個毫不相關的概念之間只相隔不超過3個媒概念。命題作文雖然‘死板’,但對文題的界定是很明顯的,而話題作文給的材料只作為參考,寫作時可以不必引用,甚至不必提及,加上過度自由的‘三自’原則,讓宿構現象防不勝防!睏罱ㄓ顓⑴cXX年高考作文《誠信》的閱卷,就發(fā)現《讀者文摘》上的一則誠信故事,被好幾個學生發(fā)揮成了考場作文!安坏贸u,不得套作,不得脫離材料”的“三不”原則就是針對此種情況提出的。
自主命題的指揮棒效應
17個省自主命題,加上全國卷一共18份高考試卷,這就是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考試——中國高考目前的格局。全國統(tǒng)考卷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發(fā)生大規(guī)模變化是從XX年開始的。早在1987年,上海就開始了自主命題,此后,北京和天津相繼加入。到了XX年,自主命題的省份驟然增加到11個。
XX年初夏的一天,南京大學的王繼志教授在賓館里冥思苦想,他在為江蘇首屆自主命題的語文高考作文題而焦慮!八跓o意中從賓館里向外看,發(fā)現景色很美,水看起來很靈動,山看起來很沉穩(wěn),他想到,世界上的很多東西,比如文學、生命等等,不都是很靈動的嗎?而一些人的性格,是不是像山一樣沉穩(wěn)?于是他把這樣的意思稍微加工了一下,做了文學化的表達,XX年的江蘇作文題就這么出來了!庇餍癯踹@樣向本刊記者轉述他所知的江蘇省首屆自主作文命題的產生,不過他強調,這樣的情況非常少見。
“據我所知,江蘇省的語文高考命題是以大學教授為主,也會抽調一部分中學一線教師去參與命題,但他們主要的任務是做題,測試考題的信度!边B續(xù)帶了9屆高三畢業(yè)班的曹洪玲說,XX年江蘇開始自主命題后,每年高三下學期開始時,都要召開全省的發(fā)布會,邀請各中學的語文備課組組長到會,解釋題型變化和改革動向。
這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場下的老師們紛紛往上遞紙條,打聽任何可能的信息;臺上則守口如瓶,任你怎么軟磨硬泡,說出的話跟打印出來的公開材料一模一樣。聰明的老師還是會在命題組專家受邀開展的小范圍演講里聽出蛛絲馬跡,“他們掌握著全省的均分狀況,會分析之前的高考題,這樣的講座,能聽是一定要設法去聽的”,曹洪玲自我評價,“我覺得我還算一個敏銳的人吧!
今年6月7日語文考完后,曹洪玲的一位學生走出考場,興奮地大叫,“曹老師,今年的作文題跟您預測的一模一樣!辈芎榱岷苄牢,自己押了兩三年的一個題,終于押中了。江蘇省今年的作文題是《品味時尚》,而考前半個月,在學生們的最后一輪復習已經完成后,曹向學生們預測了兩個作文題,《我看時尚》和《我身邊的文化》,“那個孩子進行了一些準備,作文考得比較好!
“其實也沒那么復雜,你要看到江蘇作文題的特點,是以本為本,以綱為綱”,曹說,“XX年的《懷想天空》,是根據我們必修教材最后一個單元教學目標的總標題《懷想歷史的天空》變過來的;XX年的《好奇心》,在我們選修教材的一篇散文閱讀里也能找到原型!
出題者極力避免參考者“押題”的發(fā)生,至少目前看來,還未能如愿。
曹洪玲說,在今年的考試說明里,能力等級除了老的a(死記硬背)、b(靈活運用)、c(理解考察)、d(綜合運用)外,e(審美能力)和f(探究能力)的要求增加了。尤其是審美能力這一塊的分值全面提升,詩歌鑒賞由以前的6分變成10分,文學類文本的解讀從原來的18~20分變成23分,加考部分也出現了經典文學名著!斑@說明,江蘇省今年考察的重點已經由前幾年的注重哲理思辨上升到注重文化審美的階段!
曹洪玲更愿意把這種變化與江蘇省XX年起實行的高中課改聯(lián)系起來。江蘇省教育廳有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道,“高考方案應服從課程方案,而不是課程實施的指揮棒!钡辽僭诓芎榱徇@個政策的終端,新課改的教育目標還是通過高考指揮棒傳遞過來的。
“大概在XX年的時候,也是新課改主導下的高考題開始發(fā)生變化的那年,我?guī)У漠厴I(yè)班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豐收狀態(tài),我開始反思自己,以前我可以用那些摸索好的經驗,原封不動,一年不備課也能照常上課;最近的兩三年,我開始嘗試一些改革,加強跟學生的互動,引導他們開闊閱讀視野!
曹洪玲有時會下水作文(專業(yè)術語,意思是老師親自示范寫作文給學生看),跟學生們進行同題競賽,“不一定總能寫得過他們”。她布置兩個班的90多個“小兵”練習閱讀理解,不是自己安排篇目,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找近來受歡迎的散文作家,第二天,很多“小兵”選擇了遲子建。對于自己一直關注的考題“節(jié)日文化”,曹讓學生們自己編題做,相互指出出題者的不足,“眼高才能手高嘛”,“我原來只打算讓他們找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沒想到他們搜集了世界各地的節(jié)日文化,學得很高興。”
“這兩三年,我覺得自己又找回了那種很享受教書的感覺”,曹洪玲說。
今年的江蘇作文題《品味時尚》和北京作文題《隱形的翅膀》,在媒體上引發(fā)了一些關于城鄉(xiāng)考生公平性的爭論。但在中學教育界,這似乎并未被看作問題,曹洪玲說,“在江蘇省實行自主命題后,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最受好評,不是我猜中了才這么說,我們同行之間交流,其他的老師也一致叫好!睏罱ㄓ钜舱劦,“就算沒聽過那首流行歌曲,考生看了歌詞也能明白命題者的意思,農村學生在審題上的劣勢并沒有媒體說的那么明顯!
從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里國家領導人大篇幅的講話,到《隱形的翅膀》里寥寥幾句歌詞,32年的高考作文題經歷了一個由沉重到輕盈的變化過程。這也逼迫著曹洪玲這樣的一線語文教師,為學生提供新的寫作和話語范式,曹洪玲說自己在給學生講課時,根本不用上世紀90年代的范文,“那時候的范文拿到現在,能及格就不錯了。”
命題組長的命題經
高考作文命題考慮的最大因素,就是猜題和反猜題的斗爭
張雄在一線教語文30多年,曾任教于北大附中,后被調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在上世紀90年代直到本世紀初的幾年,長期擔任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組組長。他的從教生涯頗富戲劇性,是一個“從自己拼命猜題到拼命防著別人猜題的過程”。整個采訪過程中,張雄重復得最多的話是,“我雖然退出命題組了,有些話還是不便多說”,盡管如此,他還是在可以說的范圍內,談了一些“個人看法”。
高考作文命題考慮的最大因素,就是猜題和反猜題的斗爭,全國的老師都在猜,我們得讓你猜不著。猜題很難絕對避免,我們整個命題組能有幾個人啊,所見能有多廣啊,不定哪個犄角旮旯里頭的摸底卷子里出了這么一個題。所謂避免,只是盡可能而已。反正市面上常見的那些真題會避開,絕對不能跟它重了。因為我們很反對這些個真題,碰上哪個真題蒙對了,它就要得意了,銷路馬上大增,變成我們給它做廣告。關于怎么防猜題,很多內部情況,我不方便說。
我們這個命題組是分成幾攤,有一攤專門考慮作文,有北師大的,有華南師大的,等等。他們幾個人,在來之前就要考慮作文題。原來命題組集中的時間比較早,完了就解放了,反正大家簽個保密協(xié)議,各自負起責任吧。后來不是出了泄密的情況嘛,集中就晚了——你不能把人關那么久啊。一般語文命題組是10個人左右,作文題這個組是兩到三個,但是他們也只是先集中考慮一段時間而已,然后提交提案,真正命題還得全組討論,我們內部有兩個口號:“橫挑鼻子豎挑眼”和“肝膽相照”,所有人都想辦法找你毛病。反反復復討論,全部被推翻是常有的事,最終還是要全組決定,不是那兩三個人能決定的,他們只是先準備著。整個過程要持續(xù)半個月,讓人頭暈腦脹,我每到這時夜夜失眠,都睡不著覺了,腦袋跟棉花套一樣。
再就是盡量多給學生爭取一些空間,我在主持高考命題時就堅持一條: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有些閱卷老師對文體摳得太死,離開了這些個規(guī)矩他說你跑題,寫說明就不許加點議論,這怎么可能?這就出現很多冤假錯案。有一年我出了個書信題,可以抒情、可以議論、可以敘述。有個浙江的孩子很有文采,很抒情,閱卷老師認為寫信不應該抒情,打了個不及格分,我發(fā)現時已經來不及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性別和性格有差異,一般來說男生在議論方面擅長一些,女生在抒情方面擅長一些,我規(guī)定你寫議論,女生倒了霉了,我規(guī)定你寫抒情,男生倒了霉了。有一年北京題,是北大孔慶東出的題,出的議論文,他的出發(fā)點是很多大學生寫個畢業(yè)論文都不會寫,可是一規(guī)定議論文,糟了,北京那年一片嘩然,“什么叫議論?議論不許帶抒情”等等等等,有一批冤假錯案。我打電話給北京市的命題組組長,問為什么不搞文體不限呢?
有一點我是相當離經叛道的:我主張學生虛構,什么道理呢?實際上你在上學的時候,寫作文有沒有虛構過?你要求學生說實話,否則就是不誠實,上綱上線,但一個中學生哪有那么多生活經驗?我翻譯過一本美國教材,對我很有啟發(fā),《虛構》是其中一章。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講究“修辭立其誠”,但虛構和謊話不是一個概念。1999年的全國高考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廣東一個教授出的,我覺得好,就挑中了,這個題目你非得自己去想象不可。接下來一年的題目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是江蘇泰州中學一位老師在編寫教材時,給我寄了一套來,我一翻,發(fā)現這么個好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稍微給他變了變樣。
還有個導向問題,就是這個時候提這個話題比較合適。比如XX年的《誠信》,本來在社會轉型期,最好不給學生直接答案,在多元化社會,讓學生自己談自己的看法,這是最好的。但是有的時候我給你個答案,《誠信》這個題,答案很明確,跟別的題不太一樣,為什么呢?說實話這是有所為而發(fā)。語文課完全超然物外也不可能。
當然,同時也得變點花樣,所以說,我們出題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讓你摸不著。盡可能公平,也是一個原則,還有一個原則呢,是盡可能根據不同形式,有點側重點。我敲你一棒子,下回不干了,但這個題我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比如命題《誠信》,是因為我們社會轉型之后,這個問題很尖銳。我從來不贊成高考題隨著政治轉,但是也不贊成語文課進入象牙塔,只有結合現實結合得緊了,才能考察學生思維的靈敏度,反應能力,他的視野開闊不開闊。
關于這些問題我寫過一本書,是原來我承擔的一個全國性的課題,叫《大規(guī)?荚囋u分誤差研究》,就是談作文的評分問題,這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全世界都存在著極大的誤差,我們在北京、河北、江西、廣東搞了一次調查,舉出了一些典型的樣卷,這些樣卷為什么這么評分,然后搞了個參照量表,在不同項目里規(guī)定了若干原則。那時候還沒有電腦閱卷,現在的電腦閱卷我也看了看,最早在廣西搞的,那時候叫無紙化閱卷,它在進步,但是也消除不了誤差,F在的誤差是總分的十分之一,現在大多數高考作文的總分是60分,就是允許6分的幅度,這6分對考生來說是不得了的。
當然,我們還是得肯定它比原來的浮動要小一些,我給你舉個例子,我在廣州搞實驗的時候,出過一個記敘文題目,叫《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結果出了一篇很有意思的作文,他沒跟活人說話,他跟死去的姐姐說話,兩個有點名氣的老教師就互相拍著桌子,一個說簡直好極了,構思新穎,一個說十分荒唐,活人怎么可以跟死人說話?30分的滿分,一個給了26分,一個給了0分。差距就能這么大。
近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發(fā)布后,媒體都會刊發(fā)大量由非應考者“虛擬”的作文,成為高考作文話題炙手可熱的又一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