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陜西歷史景點導游詞(精選3篇)
關于陜西歷史景點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
您可知道“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的華清池嗎?華清池已有6020_年溫泉利用史和皇家園林史,相傳2720_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了“驪宮”,秦始皇建了“驪山湯”,到漢武帝時建“漢離宮”,到了唐代,唐玄宗在此興建規(guī)模宏大的華清宮,出現(xiàn)了“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的壯觀景象。而現(xiàn)在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礎上多次修繕、擴建的,規(guī)模僅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而它位于距西安30公里處的臨潼區(qū),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而我們面前所看到的山便是驪山。而關于驪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其滿山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匹青蒼色的駿馬,故名驪山。一說這里曾是古麗戎國所在地,所以叫驪山。而驪山自然景觀秀麗多姿,“入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驪山之上建有老君殿、老母殿、烽火臺等,烽火臺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處。而半山腰處有一亭叫“兵諫亭”,是西安事變是蔣介石被捉的地方。從兵諫亭上行,就是長生殿遺址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對天盟誓之地。
楊貴妃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進入華清池的大門,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說起楊貴妃,楊貴妃名叫楊玉環(huán),出生在陜西華陰,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竟一人令唐玄宗中意,而此時,楊玉環(huán)進入到他的視線,于是他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huán),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愛情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huán)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真可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jù)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_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映入我們眼前的這個湖叫九龍湖,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九龍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與上湖南岸的龍吟謝相映成趣。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謝下伸一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shù),以體現(xiàn)_至尊。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飛霜殿中!帮w霜”則是取每逢冬天雪花紛飛時獨有此殿前落雪為霜之意。
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場
下面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這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湯池博物館。里面保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蓮花湯,又叫御湯九龍殿。是專門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分為上下兩個平面,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線變化,呈一個寫實的蓮花狀:這個湯池下面是八邊形,八邊形體現(xiàn)八個方位,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下來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于一池,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yōu)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梢韵胂螽敆钯F妃沐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著一個“楊”字。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也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御用湯池。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并且星辰湯為一個露天湯池,晚上可看到星辰,別有一番情趣。
太子湯的沐浴者,顧名思義就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皇太子有李承乾、李治、李弘、李賢、李旦、李隆基等,而太子湯采用“星辰湯”排水道供水,既擺正了皇帝與皇太子之間的尊卑關系,又解決了禮制犯忌的問題,寓意著來自“星辰湯”的溫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澤.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尚食局官員和其他官員沐浴用的池子,規(guī)模小于太子湯,但考慮到多人沐浴,故建有多個進池口。
各位游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大家肯定十分好奇驪山溫泉的水是從何而來的?我們眼前的這座拱形的建筑便是溫泉池的總源。我國有溫泉2700多處,是世界上溫
泉最多的國家之一。而華清池的驪山溫泉因開發(fā)利用早,并且受歷代帝王親睞而名冠諸泉之首,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稱。溫泉,大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沐浴溫泉,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具有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驪山溫泉水溫常年在43℃,水質純凈,具有醫(yī)療價值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較高。根據(jù)科學檢測,驪山溫泉水質屬低礦化、弱堿性、中等放射性泉水,這些均達到了醫(yī)療用水的標準,故有“自然之經(jīng)方,天地之元醫(yī)”的美稱.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華清池的東區(qū)一南北部,叫作環(huán)園。大家已經(jīng)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筑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fā)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游客們來到這里,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fā)、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游客們?nèi)匀荒芸吹疆斈昙?zhàn)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驪山上的痕跡。
昔日的皇家園林、天子御湯,今日成了民眾的游覽勝地。大家可華清池風景名勝區(qū)細細體味歷史的余味。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關于陜西歷史景點導游詞 篇2
黃帝聯(lián)合炎帝打敗蚩尤后,由華族部落聯(lián)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理所當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黃帝死后,人們?yōu)榱吮磉_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在橋山起冢為陵,立廟祭祀。在黃帝死后的幾千年里,歷代祭祀黃帝的活動從未中斷。從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時段將黃帝同時作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無一例外地將黃帝作為祖先祭祀。
秦始皇掃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規(guī)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稱作“墓”。漢代又規(guī)定天子陵旁必設“廟”,漢朝建立伊始,漢高祖劉邦便頒詔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祀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其后漢武帝親自祭祀黃帝陵,《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 和《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載:“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怂毂毖菜贩剑毡嗳f,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痹庠(前120_年)冬,漢武帝領軍十萬北巡朔方,返回時專程來到橋山,祭祀黃帝之冢。這是正史中第一次記載黃帝陵。
唐宋以降,因各朝皇帝的重視,不斷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鄜坊節(jié)度使臧希讓上奏:“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時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準,唐王朝在橋陵大興土木,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大規(guī)模修繕活動,修建黃帝廟,并栽植柏樹1140株。從此,祭祀黃帝升格為國家大典,橋陵也成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黃場所。這不僅有助于規(guī)范祀典,更在客觀上起到了加強政治統(tǒng)治和文化認同的作用。
經(jīng)過唐末五代的戰(zhàn)亂,包括黃帝陵在內(nèi)的前代帝王陵寢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樵采不禁”的情況。而祭祀的建筑“隳毀”,則讓正常的祭祀活動無法進行。為此,宋太祖趙匡胤一即位,就于建隆元年和乾德初兩次下詔,規(guī)定黃帝陵及炎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諸陵“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隳毀者修葺之”。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jīng)常發(fā)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即今址。
關于陜西歷史景點導游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沈陽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我很高興,下面我將和大家游覽沈陽有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沈陽由于坐落在渾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著非比尋常的人文景 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fā)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fā)祥地,所謂“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 國近代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 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于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fā)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 年,苛捐雜稅有增無減。于是農(nóng)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xiàn)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nóng)民起義軍?墒牵m然李自成起義軍斗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 權,但由于沒有重視建筑鞏固的根據(jù)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tǒng)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tǒng)治中國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nèi)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nèi)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余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 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侍珮O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侍珮O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創(chuàng)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 辛亥革命后通陳滿族;侍珮O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戰(zhàn)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lián)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 的薩爾滸和松錦大戰(zhàn)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zhàn)術的典范。最終統(tǒng)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并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著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系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征著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xiàn)遼寧新賓;東京——現(xiàn)遼陽;盛京——現(xiàn)在的沈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著肇、興、景、顯四祖;沈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著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里埋葬著清 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著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 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遺跡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xiàn)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體現(xiàn)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占地330萬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于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著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梢哉f,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筑 群,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筑采取對稱形 勢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優(yōu)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筑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 清入關前滿族建筑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過去的昭陵范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qū)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志。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墻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范圍是東起二臺 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臺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范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華里。在此范圍內(nèi)全屬昭陵法定保護范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guī)定: “紅樁以內(nèi)寸草為重,白樁以內(nèi)禁止樵采,青樁以內(nèi)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qū)者以情節(jié)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guī)定?梢娊鐦妒谴笄宸傻南笳,大有令人望樁生畏 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著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下馬碑)
昭陵周圍除了有界樁,還有六座下馬碑,它們都是成對矗立在昭陵內(nèi)的。其中兩對在陵寢前方,另一對在陵寢東西紅門附近。陵前的兩對下馬牌,一對在 新開河北岸,一對在神橋橋南。這三對下馬碑至今保存尚屬完好,石材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青沙石。每個碑都有四個戧角石,可起到加固碑體的作用,也起到裝飾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紋,中腰開光部分為碑文。三對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開河北岸的下馬碑碑文是滿、蒙、漢、回、藏五種文體。碑文:“諸 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其它兩對碑文只有滿、蒙、漢三種文體,碑文是:“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等外,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出行每遇下馬碑必下車、下轎步行,所謂“武宮下馬,文官下轎”。否則,是違制,是要受到處罰的。
昭陵在初建時僅有下馬木牌做為下馬標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歷東巡盛京時決定將永、福、昭三陵下馬木牌一律改為石碑,“以昭永 遠”。由于是欽定工程,所以,各項準備工程進展順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馬牌工程屆時破土動工,工程歷時三個月;实垡坏朗ブ,嶄新的下馬 牌全部雕造完畢,按時起立。
(神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神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橋”。它既有裝飾陵寢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實用價值。以昭陵來說,陵寢地勢基本是前低后高。這樣,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從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橋玉帶河保護著陵寢居高處水的排泄,真可謂金城湯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橋都是按橋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橋最多的是河北清東陵的孝陵九孔橋。昭陵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過去是青磚鋪面,兩側 有石雕護欄,欄板雕刻著身披烈焰騰空飛翔的大馬,還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寶”等。護欄上雕有“寶瓶天拱”及“俯蓮式”望柱頭,橋兩端有守橋石獅 子,橋下是“玉帶河”。
據(jù)嘉慶十年檔案記載,昭陵神橋“歷來久遠,磚石朽爛,多有壞損處”。說明此橋在嘉慶年間已嚴重損壞。嘉慶20xx年及20xx年,顒琰兩次來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橋。道光9年旻寧也來昭陵祭祖,同樣也未修此橋。直至道光20xx年,此橋破損更趨嚴重,急待修整。但因國力空虛,最終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橋是建國后維修的。雖橋欄板,柱頭不如昔日雕刻古樸細膩,但仍不失神橋華美、莊重的姿色。
(石牌坊)
經(jīng)過神橋,漫步臺階,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一種特殊的門,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筑。用以點綴城市時,多稱為 “牌樓”。作為一種紀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門洞式紀念建筑物,多稱為“牌坊”。它經(jīng)常被立于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弓間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請看,此訪雕造精美,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其上有三條大脊,八條垂脊,還有大吻、走獸、垂獸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額仿、橫梁、獸頭等構件。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云龍紋、吉祥八寶、纏校蓮、著草等。請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寶它雕在牌坊的哪個部 位?好。還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張 口,活靈活現(xiàn),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實地守衛(wèi)陵寢。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于一爐,刀法粗獷,遒勁而細 膩,真可以說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被現(xiàn)代藝術家視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寢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遼沈地區(qū)也是罕見的。
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即坊體于順治八年初建完成,當時的石坊僅在兩端有三對夾稈石獸(獅子兩對,獬豸一對),而中間的兩對夾桿石獅建造于嘉慶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間兩對石獅顏色較白,兩端的石獸顏色較深。
那么,為什么在順治年間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慶年間又稍作補建呢?據(jù)《清高宗實錄》記載,原來,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現(xiàn)傾斜現(xiàn)象,盛 京官員請求增添戧石,乾隆不準,認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沒必要修理。又說,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過傾斜七、八寸,說明此建筑十分堅固,可聽 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需加戧石。乾隆提出了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為什么不同意呢?原來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朽,怕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占“錢糧”, 所以遲遲沒建。直到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欽準盛京官員提出的計劃,并命盛京將軍晉昌,工部待郎薩敏二人為“督工大臣”。他們提出,為了前后統(tǒng)一,還是用 石獅形式,更為坊體堅固。同時,用獅子造型,可增添陵寢氣勢。嘉慶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調(diào)來最好的石匠,起早貪黑,刀刻斧鑿,僅用五個月便將四 件石獅雕刻完畢。為此,嘉慶還給他們二人獎勵?墒,由于他們二人只顧趕工程進度,忽視了工程質量,不到二年,夾桿石獅便出現(xiàn)下沉現(xiàn)象。嘉慶得知此事,非 常重視。這時正趕上嘉慶來盛京祭祖,考慮到工程還沒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現(xiàn)問題,于是傳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資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肅”。無奈, 二人道旨照辦。
嘉慶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來到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qū)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的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紅門)
穿過石牌坊,拾級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寢。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組紅墻黃瓦建筑群,為什么這樣呢?據(jù)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chǎn)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于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準在服飾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美滿,吉祥和富貴。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調(diào)便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大家請看迎面的這座宏偉建筑叫 王紅門,也叫大紅門。它是陵寢的總門戶。
陵寢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平面布局分為三進院落式。三進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布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等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
請大家看一下東西兩側的跨院,東跨院為更衣亭和靜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進祭時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慣例,每當皇帝謁陵,頭一天行“展謁禮”時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饗禮”時則御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進更衣亭更換。后面還有一小亭叫靜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跨院為省牲亭和 饌造房。省牲亭是祭掃時宰殺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饌造房是用來置鍋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請看正紅門。它建于順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個陵園的正南位置,是陵園的正門。它是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大拱門組成。拱門上是一座單檐 歇山式門樓,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構件組成,三個拱門邊上均有浮雕裝飾,中門浮雕為二龍戲珠圖案,左右門為花紋圖案。在正紅門中門脊上原有寶瓶一個,是 “保平”的諧音,以示“保全陵寢平安”之意。兩側的磚墻叫袖壁,為什么叫袖壁呢?因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長8.5米,高5米,壁上浮雕著姿態(tài)生動,氣 宇軒昂的五彩琉璃皤龍,所以袖壁又叫龍壁或龍磚看墻,昭陵共有六對12個龍壁,如此之多的龍壁在陵寢中出現(xiàn),這在明清諸陵中也是罕見的。傳說龍壁有鎮(zhèn)妖、 驅邪、護陵之作用,是個瑞祥之物。請大家細觀,那東面黑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zhèn)黑天的,西面綠色龍身的龍壁是用來鎮(zhèn)白天的。五彩蟠龍作升騰狀,昂首,張著鱷 魚嘴,舞著鷹爪,舒卷著蛇身,勇猛矯健,騰空飛躍,飛天潛海,頗有動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氣勢,給孤寂的正紅門增添了許多生氣,也顯示正紅門這座總門戶的莊 嚴氣派。龍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裝飾,華麗的琉璃紋飾與建筑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無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術逐漸成 熟,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峰,被廣泛用于宮廷和陵寢。在古建筑學中,它屬于八字型龍壁,昭陵新建的大門上的龍壁屬于一字形龍壁。這對八字形龍壁兩側有紅色綜 墻相接,繚墻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圍墻,把陵寢緊緊圍繞起來?潐τ们啻u砌成,南墻高3.2米,東西墻高2.6米,四周長共1653米。墻體施以粉紅 色,所以又有“風水紅墻”之稱。紅墻與正紅門,東西紅門形成和諧的整體。
大紅門及東西紅門各有嚴格的使用規(guī)制:大紅門正中一門叫神門,是皇太極和皇太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間平日不開,只能在大祭時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從此通過。大紅門東側門為君門,是皇帝祭陵時走的門,另一側門為臣門,是祭祀時大臣出入的門。但在實際祭陵時,皇帝也不走正門,這可能是出于對祖宗敬畏的 緣故吧。
神門、君門、臣門,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門,這種作法,突出了皇權至高無上和君權神授的作用。
(進入陵寢)
進入正紅門內(nèi),從中間的“神道”為中軸線,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寢建筑布局嚴格遵循“中軸線”陵寢規(guī)制,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 上,其它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xiàn)居中為尊,至尊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筑群穩(wěn)重、平衡及統(tǒng)一等美學效應。
神道是用長條的石頭鋪建而成。以正紅門的神門起,一直通向陵寢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這就是全陵的中軸線。神道兩旁的條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產(chǎn)生疑問,神道是為何意?所謂神道又叫神路,顧名思義,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當然沒有資格走此路。在清代時,任何人都不允 許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對皇帝敬重之意。只有運送帝后棺槨、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貴為天子的皇帝和母儀天下的皇后, 進入陵區(qū)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隨意閑適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當時人們對這條神道的敬重和畏懼情感呢?
按明清陵寢制度,對神道也有許多限制。首先,不許從神道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門。就是說,從大紅門至隆恩門中間必有建筑物隔斷,這寓意“風 水”一眼望不斷。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祖陵“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皇位的傳承和龍脈的延續(xù),事關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龍鳳門”遮擋,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風水”一眼望不到頭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門一樣,神圣不可侵犯,違 者予以重處。據(jù)說有“橫定罰,豎走殺”的規(guī)矩。
在神道兩側,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石雕華表一對,石獸六對,大望柱一對。據(jù)《清世祖實錄》記載,它們建成于順治七年(1650年)。石獸依次分別 為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各一對,共六對十二個。這些石雕獸群就是清康熙時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這首詩中描繪的:“十二御林嚴侍 衛(wèi),風嘶鐵馬白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