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云南木府的導(dǎo)游詞范文(通用6篇)
介紹云南木府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1
“北有故宮,南有木府”,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筑藝術(shù)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風(fēng)采氣質(zhì),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樸粗獷的流風(fēng)余韻,而其座西朝東,府內(nèi)玉溝縱橫,活水長流的布局,則又見納西族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
進入木府可以看到中軸線的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等大殿,兩側(cè)房屋羅列,樓臺亭閣,數(shù)不勝數(shù);花園回廊,風(fēng)格別致。據(jù)說木府的建筑風(fēng)格是“仿紫禁城而建”。
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弘,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 千年文化遺產(chǎn)之精粹,千卷東巴經(jīng),百卷大藏經(jīng),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xué)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后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后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筑"稱甲滇西";玉音樓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chǎn)物,而獅子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
從后花園一直沿著回廊一直往上,可以看到古樹、假山、亭臺樓閣。面對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到《阿房宮賦》里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到達木府的最高處——三清殿,可以俯瞰整個麗江古城。三清殿是祭祀的地方,有一定的禁忌,比如:右進左出,中間的門是空門,是出家修行的和尚、道士等才能走的門。
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嘆木府曰:"宮室之麗,擬于王室"。
麗江旅游有一句話:“不到木府,等于不到麗江”。所以來了麗江,怎能不到木府看看呢。
介紹云南木府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2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宮碑記》詳細記載了太和宮創(chuàng)建的歷史:“滇南苴蘭(昆明)會垣東關(guān)外,距城十五里許,有山鳴鳳,又俗名鸚鵡山。前明萬歷壬寅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云南巡撫陳公用賓,會同黔國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劉公會于是山之巔,仿照湖廣武當(dāng)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銅為殿,鑄供真武祖師金身。名其宮曰‘太和’,亦仿照武當(dāng)山中峰宮名也。其時并建三元、環(huán)翠二宮,所供圣神仙佛,各有專司,瞻拜者歷歷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宮’統(tǒng)之。其地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洵為滇南一勝境也。鄉(xiāng)人稱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頂,任其信口而出耳。” [3]
這段碑文依據(jù)史料,敘述了仿湖北武當(dāng)山始創(chuàng)昆明太和宮金殿的時間、創(chuàng)始人、冶銅為殿、供奉真武金身的道觀規(guī)模,以及鳴鳳山的山勢。明萬歷三十年(1620xx年)道士徐正元“叩請云南巡撫陳用賓”,陳用賓會同黔國公沐昌祚、右都督沐睿、御使劉會,同登鳴鳳山巔,商定仿武當(dāng)山中峰興建太和宮。這與明萬歷甲辰年(1620xx年)正月太和宮創(chuàng)始人陳用賓所撰《鼎建太和宮記》是一致的。舒藻的碑記用白話敘述,通俗易讀。陳用賓的碑記文言紀(jì)事,不容易讀。
舒藻碑文中所說:“其時并建三元、環(huán)翠二宮”一段不準(zhǔn)確。其實創(chuàng)建太和宮前七年,就已建“環(huán)翠宮”。陳用賓撰《環(huán)翠宮記》稱:“余撫滇之三年,命官于鳴鳳山建環(huán)翠宮,其中為閣,祀?yún)螏?呂洞賓),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并祀閣上。” 陳用賓,福建晉江人,明進士,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僉都御使巡撫云南。陳用賓“撫滇之三年”,即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于鳴鳳山建環(huán)翠宮”。萬歷三十年(1620xx年)“叩請”陳用賓興建太和宮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就是環(huán)翠宮的道士。
正如陳用賓《鼎建太和宮記》所述:“及撫滇之九年”,即萬歷三十年(1620xx年),陳用賓“偕卜勝東城,相度山原間幾一舍許無當(dāng)者,延佇環(huán)望,真氣英英,連蜷環(huán)翠宮左,捫蘿視之,適彩雉從中盤起,玉局宛然,無亦光岳之閟有待歟?” 陳用賓偕沐昌祚、沐睿、劉會等登相度山,卜勝選址,已見山勢“連蜷環(huán)翠宮左”。這清楚說明,明萬歷三十年陳用賓為太和宮選址時,已有環(huán)翠宮。太和宮金殿、三元宮于明萬歷三十年(1620xx年)動工興建,“始事竣工,俱以王正之月,甫一載而繕定”。“萬歷甲辰(1620xx年)歲春正月吉旦”,陳用賓撰立《鼎建太和宮記》。
民間傳說陳用賓曾在鳴鳳山“三遇呂洞賓”,是呂仙引示他鳴鳳山是“洞天福地”,所以他“撫滇之三年”即“命官于鳴鳳山建環(huán)翠宮”,“其中為閣祀?yún)螏?rdquo;。環(huán)翠宮建成后,陳用賓曾撰楹聯(lián):
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陳用賓身居云南“軍門巡撫”,既迷戀官場“一品朝衣”,又向往道教“九寰仙骨”,矛盾的心情,只有請問“劍影橫天,笛聲吹海”飛來的呂仙人,他該“向那頭跳出”?
陳用賓《建太和宮記》開頭有這樣一段話:“考玄帝天乙之精,乘玄枵當(dāng)?shù)圩E最著于太和,貞觀而還,代能尊祀。我成祖文皇帝穆有遐思,式廓其制,千古讓隆焉……”說是真武玄帝系“天乙之精,乘玄枵當(dāng)?shù)圩?rdquo;,真武神跡,太和山(即武當(dāng)山)最著名。從唐貞觀年間以來,世代尊祀。明成祖朱棣崇信真武,敕令大修武當(dāng)山,千古隆重奉祀真武。武當(dāng)山有“真武神,永樂像”的傳說,以后天下真武宮都按這“永樂像”塑真武。
明崇禎十年(1637年)金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史志碑記所載是一致的。明崇禎十年(1637年)云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移到賓川雞足山天柱峰。天柱峰為此又稱“金頂”。雞足山銅殿毀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張鳳翮移銅殿時,太和宮銅殿的基座、下層平臺砂石浮雕欄桿未拆,保存至今。
清康熙年間重建鳴鳳山太和宮銅殿,“范銅至五百余萬之多”(250噸)。1980年清洗銅殿煙塵污垢時,發(fā)現(xiàn)銅殿正梁上通體被煙垢覆蓋的銘文,梁中間的字被藻井遮蓋,我爬上去看是“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筑”。銘文證實清康熙九年(1670年)吳三桂修葺太和宮,重建真武銅殿,銅鑄神像,豎“銅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滴跏(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吳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舉兵反清,故方志碑記只稱“清康熙九年重鑄”,回避是吳三桂重鑄銅殿。
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后,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nèi),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銅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貴總督王繼文書懸“南無無量壽佛”銅匾。“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不少人感到疑惑,一代名儒的云貴總督,為什么在真武道宮掛佛教匾?武當(dāng)山記載,永樂十四(1420xx年)武當(dāng)天柱峰頂建真武銅殿時,峰巔咫尺地盤上已有佛教無量壽佛殿,佛道互不相讓。得知建銅殿是圣上旨意,佛家折中,“讓地不讓佛”,真武殿上掛“無量壽佛”匾,朝拜真武同時,也頌“南無無量壽佛”。鳴鳳山太和宮仿武當(dāng)山中峰興建,王繼文依據(jù)武當(dāng)山典故懸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二天門碑記》記載了清代昆明兩次地震的情況:“乾隆年間,滇省地震,星旗救劫,厥有靈徵”。這次地震影響不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fù)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搖摧壞。”太和宮更大的劫難是咸豐年間,太和宮毀于兵燹,三元宮化為灰燼。每一次損壞后,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修繕。其中,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光緒三十一年()前后十五年間,太和宮住持李明清勸募“縉紳王熾、余安轉(zhuǎn)稟督辦云南礦物、前巡撫唐公炯,倡鑄銅一萬斤,并遍約同人,量力捐助。鑄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并重修山門、牌坊、殿宇,眾作新之。”
太和宮金殿于1950年軍事接管,定為“昆明市金殿名勝區(qū)”。先后隸屬文教局、建設(shè)局、文化局、園林局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掃四舊”期間,各殿泥塑神像被破壞,殿宇坍塌,荒煙蔓草。1968年又將太和宮劃屬昆明力車胎廠作宿舍,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
粉碎“四人幫”以后,逐年修復(fù)古建筑,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豐殿,翻修三座天門、欞星門,新建長廊亭臺,局部維修明代城墻。1983年興建山巔鐘樓,保護原昆明城宣化樓之明代永樂大鐘。
1983年至1991年,在鳴鳳山東面、南面新征土地273畝,興建占地500畝規(guī)模的“昆明園林植物園”。園林植物園分為十二個專類花卉園區(qū)茶花園、溫室花卉區(qū)、杜鵑園、水景園、木蘭園、薔薇園、竹類植物園、裸籽植物區(qū)、珍稀瀕危植物區(qū)、造園示范區(qū)、鸚鵡園(盆景區(qū))和雪松草坪園。省、市政府先后投資達800余萬元。
為迎接1999年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后在鳴鳳山金殿投資20xx萬元,全面維修太和宮古建筑群,整修鐘樓,開辟鐘樓旅游服務(wù)區(qū),興建大型觀賞溫室,新建杜鵑精品園,開發(fā)蘭圃和蕨類植物園,重建秋園餐廳,改造旅游招待所,重建園內(nèi)旅游廁所。在金殿自籌資金興建“中國金殿博覽苑”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開發(fā)金殿青銅文化旅游景點……這次整治修建,為太和宮金殿創(chuàng)建四百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葺和興建。金殿名勝區(qū)1999年躋身云南省一流風(fēng)景名勝區(qū)。它是鳴鳳山上的最高建筑,登樓四望,視野極闊,是東郊遠理想之地。
介紹云南木府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3
滇池古稱滇南澤,又名昆明湖。關(guān)于滇池名稱的由來有四種說法。據(jù)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滇池因“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這是從地理形態(tài)上講。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rèn)為“滇者,顛也。”也有的認(rèn)為是彝語的“甸”,即大壩子之意。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證,《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滇”,在古代是這一地區(qū)最大的部落名稱(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將莊蹻入滇后,變服隨俗稱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種說法認(rèn)為:“滇”是壯語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滇池地區(qū)歷史地理》載:古老羌族的的文化傳統(tǒng)是“屈肢葬”及火葬。滇池地區(qū)先秦、兩漢數(shù)百座墓葬的發(fā)掘,“屈肢葬”僅有一具,其余均“仰身葬”,火葬的遺跡沒有發(fā)現(xiàn)和報道。這證明先秦、兩漢時期滇池地區(qū)的居民與氐、羌關(guān)系不大。而世所公認(rèn)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來到滇池地區(qū)是在東漢以后。西漢的《史記》說:“楚威王時,將軍莊蹻……至滇池”,“滇池”地名就已載入史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說:“池,……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所以,“水系顛倒說”,比較可信。
介紹云南木府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4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是人們對玉水山寨的形容。到過玉水山寨的人也都會這樣覺得。玉水寨景區(qū)位于玉龍雪山南麓、麗江城北十余公里,是麗江壩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整個景區(qū)東、西、北三面,是常年郁郁蔥蔥的青松山林,南面朝麗江壩子傾斜,景區(qū)北端一道山崖下,兩株被列入云南古樹名錄的千年古樹,枝葉繁茂,雙樹成林。古樹下一股流量為每秒0.5立方米的清泉噴涌而出,帶著水花向南流,注滿一個又一個玉水潭,形成三疊水瀑布群。玉水潭內(nèi)飼養(yǎng)著貴族魚——虹鱒魚和金鱒魚,既能觀賞魚水歡諧的情景,也能供游客品垂釣之樂并一飽口福。
美麗的玉水山寨就在那縣城北面的玉龍雪山麓。寬敞的柏油大道,一伸出市區(qū),塵囂和煩喧便遠離人而去了。美麗的雪山就離人越來越近,只有咫尺之遙了。玉水寨的南面,雄峻的山嶺如同貼上一幅綠色的山水畫,疊翠潑綠,都是常綠針葉林,向北面望去,云遮霧繞的地方現(xiàn)出了晶亮的白雪,在陽光底下熠熠閃耀。低頭向潭中望,是團團飄動的美麗白云,也見到了鳥翼振翅的影子。
向不遠處的坎下鳥瞰,在蒼茫的氤氳之中,一條如線般的柏油路穿過壩子中心,螞蟻般的車子在路上疾駛,除了風(fēng)聲,聽不到任何聲音,萬籟自然和諧,一切皆在圖畫中。讓游人駐足依戀的還有那稀有名貴的紅鱒魚,到了這里,紅鱒魚的稀有名貴亦不算什么了,這種貴族魚,成群結(jié)對,麇集在潭邊自由自在地游弋,游人伸手去撈,魚到手上,立刻重重一擺就躍入水中,濺得人一身水花。這些魚黑背紅腹,頗通人性,人到潭邊,它們一搖一擺,憨態(tài)可掬地游到人的身邊,面對黑壓壓的數(shù)千數(shù)萬條的魚兒,端詳它們的姿態(tài),水中尤物的性情能盡情領(lǐng)略。人們還可以垂釣,釣上一條八九斤重的大魚就在當(dāng)?shù)氐牟宛^里烹飪,名貴美味就讓人有下次還要來的心理了。
玉水寨是麗江納西文化,東巴文化的傳承基地,是為納西文化集粹之地,兩位70多歲的老東巴為教師領(lǐng)頭,在玉水寨景區(qū),以省社會科學(xué)院東巴文化研究所編輯出版的100卷東巴古籍文獻作為為基本教材,招收一批熱愛東巴文化的年輕人,培養(yǎng)新一代東巴。為了搞好東巴文化的傳承,在硬件上建設(shè)了展示東巴生活的民居,建設(shè)了開展祭儀的東巴什羅殿、祭天、祭署(自然神)、祭風(fēng)等場所。對廣大游客而言,文化傳承活動本身就是展演,就是“看點”。玉水寨景區(qū)還建成一個東巴文物展覽廳,正在布置把多年搜集起來的東巴文物展覽出來,供游客參觀。展示古老造紙法的東巴紙造紙坊;有展示古老釀酒法的東巴酒釀酒坊;有展示古老織布法的織布機;有大量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用品展示,古代納西族生產(chǎn)生活展示。古老釀酒法的釀酒罐等等展示。
玉水寨景區(qū)有30人的納西傳統(tǒng)歌舞展演隊,以保留納西族原汁原味的代表性傳統(tǒng)歌舞為指導(dǎo)思想,搜集、整理、排練出三十多個歌舞節(jié)目,為游客演出。包含了納西古樂《北石細哩》(《白沙細樂》)、原始歌舞《仁美蹉》、《喂蒙達》、《谷器》、《呀哈里》等代表性歌舞節(jié)目。玉水寨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化旅游景區(qū)。“看遺產(chǎn)到古城,看風(fēng)景到玉龍雪山,看納西文化到玉水寨”,已成為麗江旅游對外宣傳的指導(dǎo)思想
介紹云南木府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5
昆明以及周邊的城市,有許許多多旅游勝地,比較有名的有“滇池”、“石林”、“大觀樓”、“云南民族村”、“世博園”、“翠湖”等等,各有特色。
翠湖公園是昆明的名勝之一。所以,翠湖公園是我們計劃中的第一站。
一進翠湖公園,一棵棵立在湖邊的垂柳,就像一個個苗條的少女在湖邊梳理秀發(fā),給人美的享受。
走在湖邊,眺望一波碧水、真令人心曠神怡。數(shù)只游船、從水上悄悄劃過,留下一路波紋。湖水澄清,都看得到水里的魚兒嬉戲。
在公園的西南方有一個湖心小亭,被層層垂柳包圍著,掩映在綠陰和湖光之中,顯得更加古樸、典雅。
夏秋之交,湖面上大片大片的荷花開出白色、粉色的花朵。散發(fā)出陣陣清香,一片片荷葉就像一個個翠玉大圓盤,有的高出水面,有的貼在水面。
翠湖多美啊,乘一小舟,蕩漾在翠湖上,尤如進入了仙境一般。
湖的東岸是葦塘;南岸是閑圓,涼亭,北岸有花廳;西岸是兒童樂園,里面的娛樂玩具各種各樣。這五光十色的兒童世界,真叫人流連忘返。
我們到達“翠湖”那天,正趕上“荷花節(jié)”,那滿池塘滿池塘的荷花,讓我看花了眼,媽媽更是拿個相機拍過不停,看見這里,覺得漂亮,看到那里,更漂亮,讓我不由的想起了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真是太美了!
翠湖就是昆明春城的一顆明珠。有時間來欣賞一下翠湖的荷花和它那引人入勝的風(fēng)景。
從翠湖出來,我們又乘坐公交車到“云南民族村”去逛逛。
到達目的地后,我們看見綠油油的爬山虎包裹著石墻,遠遠望去,像用綠磚鋪成的,石墻上刻著五個蒼勁有力的燙金大字“云南民族村”。
進入民族村后,聽媽媽說:“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云南聲的少數(shù)民族就有三十二個,幾乎占了中國的一大半。”“哇!”我聽了感覺很驚訝,沒想到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這么多。我們在民族村逛了逛,里面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村寨。還有一家唯一的“傣味館”,那里全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食物。我們點了一道炸蜂蛹來吃,是真的蜂蛹來炸的,我都不敢吃了。
在不知不覺當(dāng)中,我們來到云南旅游的第一天就結(jié)束了。在云上四季連鎖酒店(昆明寶善店)休息一晚,明天我們就要踏上去麗江的旅程啦!
介紹云南木府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6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去游覽金殿.金殿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鳴鳳山上,這里古時禽鳥翔集,鸚鵡尢多,人稱鸚鵡山.明代又多有孔雀往飛于此地山林,人們以為是鳳凰,因此這里又稱為“鳴鳳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鳴鳳山上有許多故事和傳說,到時候我將--給各位講解.
金殿到了,請大家跟我到“鳴鳳勝境”中“尋仙訪道”.從山腳過迎仙橋到達“鳴鳳勝境”石坊,坊背題書“玉虛孔衢”,玉虛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宮圣境的正道.路邊立有“呂祖碑”.上面寫著“唐高風(fēng)正節(jié)呂真人洞路”幾個大字.相傳明朝祟信道教的云南巡撫陳用賓應(yīng)夢中神仙指引到此相會,遇到一位用兩口鍋相扣煮芋,繩牽小羊的窮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有眼不識“金鑲玉”,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呂洞賓),痛失了上天為仙的好機會.痛定思痛,陳巡撫在此建了“迎仙橋”和“呂祖碑”,并認(rèn)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筑了著名的金殿道觀.
從迎仙橋到太和宮途經(jīng)三道“天門”在寬闊的石級兩邊,松柏森森、林濤陣陣,步行其間感到天高、山大、路寬、林深、心曠神怕,如臨仙境.此間意境用一個“放”字便可概括.“迎仙橋”到一天門有七十二級臺階,一天門到二天門經(jīng)二十六級臺階,它分別代表著道教的三十六天是,七十二地煞,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屬下.當(dāng)你步入天門之時,就進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門,三座天門又代表了在大羅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這是道家認(rèn)為的最高境界.攀登石級,經(jīng)過三天門,只有不畏艱苦、攀登求道,才能進入道家最高仙境.
現(xiàn)在我們到了太和宮.太和宮門外的紅墻上有明代留下的“鸚鵡春深”四個大字,寫得飽滿圓潤、蒼勁有力.因鳴鳳山又被稱為鸚鵡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所以“鸚鵡春深”就題得恰到好處了.進了太和宮門,一座光彩奪目的欞星門矗立眼前.大家請看根星門上的對聯(lián):“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滿三千,上谷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此聯(lián)寫景抒情,贊頌了秀麗佳景又頌揚了道家的法力無邊.
欞星門一般多建于孔廟之內(nèi),欞星指天田星,人們祭祀欞星以祈五谷豐登.門兩旁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上端橫匾上題有“洞天福地”.欞星、青獅、白象以及道教橫匾集中在一起,突出體現(xiàn)了我國寺、觀中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的特點.在此建欞星門,表現(xiàn)了道家“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
沿著兩旁種滿迎春花的小道往前走,望著左右長長的配殿,人行其間,各位一定覺得視線、神情在隨之收斂,有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種意境用“收”字便可概括.上完臺階,眼前這座青磚所圍的建筑被稱作“紫禁城”,是明朝萬歷年間陳用賓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細看城磚有大小之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來,小城磚是道光年間遭地震損壞后修補上去的,而大城磚為明朝始筑.城上小樓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樓”.城門口右邊是明朝所植“瑪瑙”茶花,花開九芯十八瓣,直徑達七寸.左邊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蘭.每到花開時節(jié),茶花紅似火、燦如霞,濃裝艷麗;玉蘭花白似玉、潔如雪,淡抹素雅.兩花相映,美不勝收.
進入城門,眼前一亮,好一座古香古色,鐘毓靈秀的金殿,這就是我們今天觀光的核心.金殿并非金造,實乃銅鑄.明清時期,云南銅產(chǎn)量全國第一,云南東川等地的銅每年都要運到湖北城陵磯鑄錢.因戰(zhàn)亂道阻,數(shù)年生產(chǎn)的銅都未能運出.鸚鵡山道觀道長徐正元呈請世襲黔國公沐昌祚和云南巡撫陳用賓,模仿湖北武當(dāng)山天柱峰銅殿的式樣于明萬歷三十年(1620xx年)鑄成了第一座銅殿.銅殿建成之時,輝煌無比,金光耀目,稱為“金殿”.明朝后期,云南沐氏家運日衰,認(rèn)為“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沐)”,竟將其敗勢歸咎于銅殿,于明朝崇幀十年(1637年)將第一座銅殿遷到賓川雞足山.眼前這座銅殿是平西王吳三桂為鞏固自己統(tǒng)治地位,為求助于神道庇佑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