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時又有何承裕者,晉天福末擢進士第,有清才,好為歌詩,而嗜酒狂逸。初為中都主簿,桑維翰鎮(zhèn)兗州,知其直率,不責以吏事。累官至著作佐郎、直史館,出為盩啡、咸陽二縣令,醉則露首跨牛趨府,府尹王彥超以其名士而容之,然為治清而不煩,民頗安焉。每覽牒訴,必戲判以喻曲直,訴者多心伏引去。往往召豪吏接坐,引滿,吏因醉挾私白事,承裕悟之,笑曰:"此見罔也,當受杖。"杖訖,復召與飲。其無檢多類此。
開寶三年,自涇陽令入為監(jiān)察御史,后歷侍御史,累知忠、萬、商三州,太平興國中卒。
鄭起,字孟隆,不知何許人。少游京、洛間,佻薄無檢操。聞襄州雙泉寺僧能為黃金,往依焉,遂削發(fā)為侍者。久之,知其誑耀,乃反初服。舉進士,時舉子多尚詩賦,惟起有文七軸,歌詩尤清麗。周廣順初,調(diào)補尉氏主簿,秩滿,以書干宰相范質(zhì),薦為右拾遺、直史館。恭帝初,遷殿中侍御史。
乾德初,出掌泗州市征。刺史張延范檢校司徒,官吏呼以"太保"。起貧,常乘騾。一日,從延范出近郊送客,延范揖起曰:"請策馬令進。"起曰:"此騾也,不當過呼耳。"以譏延范,延范深銜之,密奏起嗜酒廢職。
初,顯德末,起見太祖握禁兵,有人望,乃上書范質(zhì),極言其事。又嘗遇太祖于路,橫絕前導而過,太祖亦弗之怒。及延范奏至,出為河西令。會蜀平,當徙遠官,起不欲往,乃炙烙其足,因是成疾而卒。
起負才倨傲,多所詆訐,數(shù)為群小窘辱,終亦不改。
時有郭昱者,好為古文,狹中詭僻。周顯德中登進士第,恥赴常選,獻書于宰相趙普,自比巢、由,朝議惡其矯激,故久不調(diào)。后復伺普,望塵自陳,普笑謂人曰:"今日甚榮,得巢、由拜于馬首。"開寶末,普出鎮(zhèn)河陽,昱詣薛居正上書,極言謗普,居正奏之,詔署襄州觀察推官。潘美鎮(zhèn)襄陽,討金陵,以昱隨軍。昱中夜被酒號叫,軍中皆驚,翌日,美遣還。歲余,坐盜用官錢除名,因居襄陽,游索樊、鄧間,雍熙中卒。
又有馬應者,薄有文藝,多服道士衣,自稱"先生"。開寶初效元結(jié)《中興頌》作《勃興頌》,以述太祖下荊、湖之功,欲刊石于永州結(jié)《頌》之側(cè),縣令惡其夸誕,不以聞。太平興國初,登第,授大理評事,坐事除名,羈旅積年。淳化中,以詩干同年殿中丞牛景,景因奏上,太宗覽而嘉之,復授大理評事,未幾卒。
又有穎贄、董淳、劉從義善為文章,張翼、譚用之善為詩,張之翰善箋啟。贄拔萃登科,至太子中允。淳為工部員外郎、直史館,奉詔撰《孟昶紀事》。從義多藏書,嘗纘長安碑文為《遺風集》二十卷。余皆官不達。
和峴,字晦仁,開封浚儀人。父凝,晉宰相、太子太傅、魯國公。峴生之年,適會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貢舉,凝喜曰:"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因名之曰三美。七歲,以門蔭為左千牛備身,遷著作佐郎。漢乾祐初,加朝散階。十六,登朝為著作郎。丁父憂,服闋,拜太常丞。
建隆初,授太常博士,從祀南郊,贊導乘輿,進退閑雅。太祖謂近侍曰:"此誰氏之子,熟于贊相?"左右即以峴門閥對。俄拜刑部員外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郊。丁丑冬至,有司復請祀昊天上帝,詔峴議其禮,峴以祭義戒于煩數(shù),請罷之。二年,議孝明、孝惠二后神主祔于別廟,峴以舊禮有二后同廟之文,無各殿異室之說,今二后同祔別廟,亦宜共殿別室。孝明皇后嘗母儀天下,宜居上室。孝惠皇后止以追尊,當居次室。從之。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內(nèi)衣庫使李光睿權(quán)知州,峴通判州事。代還,是歲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臘,有司以七日辛卯蠟百神,峴獻議正之。四年,南郊,峴建議望燎位置爟火。
又嘗言:"依舊典,宗廟殿庭設宮縣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案,朝會登歌用五瑞,郊廟奠獻用四瑞,回仗至樓前奏《采茨》之曲,御樓奏《隆安》之曲,各用樂章。"復舉唐故事,宗廟祭科處別設珍膳,用申孝享之意。又謂"《八佾》之舞以象文德武功,請用《玄德升聞》、《天下大定》二舞"。并從其議。事具《禮》、《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