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先是,王樸、竇儼洞曉音樂,前代不協(xié)律呂者多所考正。樸、儼既沒,未有繼其職者。會太祖以雅樂聲高,詔峴講求其理,以均節(jié)之,自是八音和暢,上甚嘉之。語具《律志》。樂器中有叉手笛者,上意欲增入雅樂,峴即令樂工調(diào)品,以諧律呂,其執(zhí)持之狀如拱揖然,請目曰"拱辰管",詔備于樂府。
開寶初,遷司勛員外郎、權(quán)知泗州,判吏部南曹,歷夔、晉二州通判。九年,江南平,受詔采訪。太宗即位,遷主客郎中。太平興國二年,知兗州,改京東轉(zhuǎn)運使。
峴性苛刻鄙吝,好殖財,復輕侮人,嘗以官船載私貨販易規(guī)利。初為判官鄭同度論奏,既而彰信軍節(jié)度劉遇亦上言,按得實,坐削籍,配隸汝州。
六年,起為太常丞,分司西京,復階勛章服。端拱初,上躬耕籍田,峴奉留司賀表至闕下,因以其所著《奉常集》五卷、《秘閣集》二十卷、《注釋武成王廟贊》五卷奏御,上甚嘉之,復授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禮儀院事。
是秋得暴疾,卒,年五十六。弟。
字顯仁,凝第四子也。生五六歲,凝教之誦古詩賦,一歷輒不忘。試令詠物為四句詩,頗有思致,凝嘆賞而奇之,語峴曰:"此兒他日必以文章顯,吾老矣,不見,汝曹善保護之。"
太平興國八年擢進士第,釋褐霍丘主簿。雍熙初,知崇仁縣,就拜大理評事。江南轉(zhuǎn)運楊緘以其材干奏,移知南昌縣。代還,刑部取為詳覆官,遷光祿寺丞。
先是,凝嘗取古今史傳聽訟斷獄、辨雪冤枉等事著為《疑獄集》,因增益事類,分為三卷,表上之。俄獻所著文賦五十軸,召試中書,擢為太子中允。先是,馮起撰《御前登第三榜碑》以獻,上甚稱獎,命直史館。淳化初,又撰《七榜題名記》,并補注凝所撰《古今孝悌集成》十卷以獻,遂以本官直集賢院,中謝日,賜緋魚。三年春,獻《觀燈賦》,詔付史館,遷右正言。
是歲,太宗親試貢士,預考校,作歌以獻,上對宰相稱賞之,召問年幾何。時摹印《儒行篇》,以賜新及第人及三館、臺省官,皆上表稱謝。上時御便坐,出表以示宰相,而洎尤稱上旨,因謂李昉曰:",宰相子,勤學自立,有文章,能荷堂構(gòu),如者不可多得也。"遂以本官知制誥。不逾年,加水部員外郎、知理檢院。至道元年,賜金紫,與王旦同判吏部銓。是秋,晨起將朝,風眩暴作而卒,年四十五。上聞之驚嘆,遣中使就家問疾狀,并恤其孤,赗賻加等。長子珙才十歲,即授大理評事。次子璬,補太廟齋郎。
好修飾容儀,自五鼓張燈燭至辨色,冠帶方畢。雖幼能屬文,殊少警策。每草制,必精思討索而后成,拘于引類偶對,頗失典誥之體。上以其貴家子,能業(yè)文,甚寵待之,欲召入翰林,謂近臣曰:"眸子眊眊然,胸中必不正,不可以居近侍也。"其命遂寢。
弟嵲始為三班奉職,淳化中,獻文求試,上以故相之后,改授大理評事。
馮吉,字惟一,河南洛陽人。父道,周太師、中書令,追封瀛王。吉,晉天福初以父任秘書省校書郎,遷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戶部、司勛郎中,累階金紫。周顯德中,遷太常少卿。
吉嗜學,善屬文,工草隸,議者以掌誥許之。然性滑稽無操行,每中書舍人缺,宰相即欲用吉,終以佻薄而止。
雅好琵琶,尤臻其妙,教坊供奉號名手者亦莫能及。父常戒令勿習,吉性所好,亦不能改。道欲辱之,因家宴,令吉奏琵琶為壽,賜以束帛,吉置于肩,左抱琵琶,按膝再拜如伶官狀,了無怍色,家人皆大笑。
及為少卿,頗不得意,以杯酒自娛。每朝士宴集,雖不召,亦常自至,酒酣即彈琵琶,彈罷賦詩,詩成起舞。時人愛其俊逸,謂之"三絕"。
宋初,受詔撰述《明憲皇太后謚議》,見稱于時。建隆四年卒,年四十五。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