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為學不專于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長于毛、鄭《詩》及《左氏春秋》。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考經(jīng)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也。鄭之箋欲詳,或遠于性情,非以意逆志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由左氏記之詳,得經(jīng)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耶?"讀莊周、孟子之書,曰:"周善言理,未至于窮理。窮理,則好惡不繆于圣人,孟軻是已。孟善言性,未至于盡己之性。能盡己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而可與天地參,其唯圣人乎。天何言哉?性與天道,子貢所以不可得而聞也。昔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惟不言,故曰不能而已,蓋言生于不足者也。"其講解議論皆若是。
有《詩》、《春秋說》各三十卷,文集二十卷。七子:諭,鼎州司理參軍;詵,湖州歸安主簿;謚、諷、諲、說、誼。
王當,字子思,眉州眉山人。幼好學,博覽古今,所取惟王佐大略。嘗謂三公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填撫四方,親附百姓,皆出于一道,其言之雖大,其行之甚易。嘗舉進士不中,退居田野,嘆曰:"士之居世,茍不見其用,必見其言。"遂著《春秋列國名臣傳》五十卷,人競傳之。
元祐中,蘇轍以賢良方正薦。廷對慷慨,不避權(quán)貴,策入四等。調(diào)龍游縣尉。蔡京知成都,舉為學官,當不就。其后京相,當遂不復仕,卒,年七十二。當于經(jīng)學尤邃《易》與《春秋》,皆為之傳,得圣人之旨居多。又有《經(jīng)旨》三卷,《史論》十二卷,《兵書》十二篇。
陳旸字晉之,福州人。中紹圣制科,授順昌軍節(jié)度推官;兆诔,進《迓衡集》以勸導紹述,得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禮部侍郎趙挺之言,旸所著《樂書》二十卷貫穿明備,乞援其兄祥道進《禮書》故事給札。既上,遷太常丞,進駕部員外郎,為講議司參詳禮樂官。
魏漢津議樂,用京房二變四清。旸曰:"五聲十二律,樂之正也。二變四清,樂之蠹也。二變以變宮為君,四清以黃鐘清為君。事以時作,固可變也,而君不可變。太簇、大呂、夾鐘,或可分也,而黃鐘不可分。豈古人所謂尊無二上之旨哉?"時論方右漢津,絀旸議。
進鴻臚太常少卿、禮部侍郎,以顯謨閣待制提舉醴泉觀。嘗坐事奪,已而復之。卒,年六十八。
祥道字用之。元祐中,為太常博士,終秘書省正字。所著《禮書》一百五十卷,與旸《樂書》并行于世。
《宋史》 元·脫脫等